一个家族对一位从教者的一生回望

咸阳日报 2022-04-13 14:48 大字

本报记者 宋超

我国教育界前辈吴玉章先生曾说:“我并无过人的特长,只是忠诚老实,不自欺欺人,想做一个‘以身作则’来教育人的平常人。”这句话用于形容丁思明先生从教生涯尤为贴切。丁思明生于1922年6月,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原三原县女子中学、原三原县教师进修学校以及淳化县、高陵县的多所学校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共34年,于1986年去世。不久前,他的几位亲属相聚在一起回忆他的往事时说道,丁先生虽言语不多,但他以行动践行着自己敬业、担当和传统儒家的为人处世准则,而且,他用毕生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晚辈及周围的人们。

治学严谨 为人师表

丁思明的二女儿丁碧茹至今记得:在解放初期,为尽快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在物质条件极差的情况下,丁思明以饱满的热情,穿梭于淳化、泾阳、三原和高陵的边远基层学校,为函授教育中渴望面授答疑的“学生”送去“及时雨”。在互动过程中,他不仅答疑、示范,还即兴让学员“上课”,让别的学员听课并评议……为此,他常常忘了归时,有一次,从淳化面授答疑回来已是雪夜掌灯时,家人对此不解,可他却说:“贫困地区对教育的需求更为迫切,教育应向这些地方倾斜,应给以更多的支持。在教学实践中,还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坚持‘自己要少说、让学生多说’的原则,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求知欲。”

丁思明的敬业精神是出类拔萃的,不管刮风下雨,他都是周日晚上按时返校。家距学校有10里路,多少次雨天,他都是戴个草帽、披件雨衣、拿个小棍,车子骑一会儿推一会儿返校。遇到车子骑不动时,就用小棍将车轮上的泥戳掉后再骑。多年以后,在一次朋友相聚中,他曾经的一位学生真诚地说:“丁老师的人品及学识一直影响着我,每当想起在母校时,丁老师那始终端庄的容貌、与事与人无争的从容以及宠辱不惊的神态就会浮现在眼前。”

长大后也成为教师的小儿子丁毅回忆说:“在我执教的第一天,父亲就郑重地勉励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并要求我一定要注意衣帽得当、言行得当,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

至今,丁思明的外甥冯新还清晰记得同为教师的母亲丁仲兰对自己说的话:“你舅舅治学十分严谨,尽管同一内容的课程已经讲了一、二十遍,但在每次讲授之前还要再三仔细编排,剔除或添加一些内容。特别是教案,条理清楚,从来不马虎。必要时,还以图形或红色笔标注出重点。有一次我上公开课,你舅舅知道后,骑车10里路帮我完善教案,并指出需要注意之处。”

丁思明是一位善于学习的人,从不放过任何学习机会。他曾多次参加陕西省高考语文试卷阅卷工作。阅卷时,他不仅是位评判者,更是一位学习者,通过试卷学习优秀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对其他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也注意学习其他阅卷老师对同一试题的看法,并将这些看法整理、提炼、反思后的结果渗透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退休后,丁思明受当地教育部门邀请,义务为年轻教师讲课,为尽快提高年轻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奉献余热。

严于律己 善待族亲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丁思明肩负着一个大家庭的重任,加上妹妹家的2个孩子,共有10个孩子分别在上小学、初中和高中。尽管经济困难、物质条件较差,但身为教师的他深知教育的重要,宁可“吃稀点、穿烂点”,减少其他开支,也不能影响孩子的学习。为此,他多年不给自己添一件新衣服,节衣缩食,让所有孩子都顺利完成学业。10个孩子中有3人大学毕业,5人高中(中专)毕业,2人初中毕业。

丁思明的大儿子丁伍建一直在老家务农,他说:“父亲对我的最大影响就是做人要诚恳,不要贪图小便宜,‘宁愿人负我,我绝不负人’。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要与别人去争多论少,吃亏是福,要宽容、大度、乐观。”几十年来,他一直秉承父亲的教诲,家庭和睦、邻居和睦、同事和睦。

小儿子丁毅受父亲影响最深。他说:“父亲一生谨言慎行,未曾听及言狂之语,对亲人厚爱,对子女严格有加,对事业兢兢业业。父亲一生好静而喜读,克己而复礼,存大家之风骨,于静默执教中读史书通鉴于胸,引导后辈于勤进之中,教子孙莫浮夸于世。” (E)①

新闻推荐

中学生“喝进”ICU 组织聚会的同学该担责吗?

核心三问能否尽快出台未成年人禁酒令?一同饮酒出了事故一定要担责吗?酒友尽到哪些义务可免责?庆祝生日邀请同学聚会,一名...

三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三原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