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秋意浓似酒

陕西科技报 2020-12-29 09:14 大字

我的故乡,是三原县正北的鲁桥古镇。南眺,是一望无际的八百里秦川;北望,是连绵厚重的陕北黄土高原。两座梯田层层的塬峁,像伸开的两条臂膀,向东西蜿蜒而去,中间夹着一条被称作沟道的河谷。潺潺的小清河,翻着轻盈的浪花,绕过古镇逶迤南下;西铜公路的高架桥,像一条游龙凌空北上;作物蔬菜的大棚,如同道道白堤闪光耀眼;雄峙西原的嵯峨山,好似一座笔架横亘云天……宽阔平坦的河谷中,绿树掩映的村落,烟雾缭绕,神姿仙态,气韵非凡,生机盎然。春天,桃花、杏花、梨花……竞相开放,姹紫嫣红。入夏,麦香、果香、蜜香……醇厚扑鼻,令人陶醉。这条河谷,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百花谷、百果谷。

每到金秋,秋风像个多情的画家,把山川涂抹得层林尽染、多彩多姿。金黄的苞谷棒棒笑得裂开了嘴,硕大的谷子穗穗幸福地低下了头,一嘟噜一嘟噜的葡萄挂满架,一树树的苹果羞红脸……河谷里、硷畔上的柿子红了。在白云朵朵的蓝天下,柿子透亮诱人,让人馋涎欲滴,就连那柿叶也红得可爱,让人感觉到浓浓的解不开的乡情、乡愁。

面对秋天丰硕的收获,农人最忙碌也最开心——那红艳艳挂满枝头的苹果,那黄澄澄散着蜜香的酥梨,那沉甸甸缀在叶后的核桃……让当代种田的农民腰包不同程度地鼓胀起来。田埂上,山坡上,那一排排柿子树,仿佛善解人意似的把方便让给那些“兄弟姐妹”,等田里的庄稼收割完,待其他树上的果子采摘完,自己才像新娘子一样,小脸通红地迎接亲人的到来。每当阳光灿烂的日子,天高云淡,风清气爽,采摘柿子的男男女女,开着上放笼担和钩搭的三轮货车,沿着宽阔平坦的村路,一溜一串地奔往田埂,或者顺着弯弯曲曲的坡道,一辆一辆绕到沟边。男人粗犷的笑声,女人甜美的歌声,让原本宁静的原野又一次沸腾起来。男人攀上大树,用扁担上的小钩搭把小笼吊上树杈,然后将一个一个柿子摘下,装进小笼,再把装满柿子的笼吊到树下,女人便把小笼里红腾腾的柿子,倒进铺着厚厚一层茅草的车厢内,又把空笼挂在男人扁担上的小钩搭上……直到把车子装得满满实实,才嬉笑着、呼喊着把柿子运回家。那嬉笑的爽朗,那呼喊的深情,蕴含着生活的富足和日月的美好。

我的家乡鲁桥镇的特产之一是鸡心黄柿子,用温水脱涩后,吃到口里又脆又甜。小时候放秋假,母亲常把这种暖熟的柿子用笼提到集市上去卖。鸡心黄柿子暖熟后,品相不尽如人意,上面有一层鱼鳞甲,但是味道远不是外面光光堂堂的其他柿子可比。然而,买者开始总对鸡心黄柿子摇头,专拣牛心黄柿子。慢慢地,买者变得专挑鸡心黄柿子了。最后,鱼鳞甲竟成了最美柿子的标志。

采摘时,掉在地上摔破甚或摔碎的柿子,农家人也会拿回家做醋。柿子醋,不光味道醇香,营养还非常丰富。

深秋,摸着变软的柿子,用手轻轻揭去上面薄薄一层皮儿,放在嘴边,吸上一口,滑溜溜、凉丝丝、甜蜜蜜的,直透心底,比吃冰激凌还美。那种惬意、美妙,让人回味无穷。

有的农家柿子摘得特别晚,秋尽冬至,几场寒霜过后,柿树的叶子便渐渐变红,起初是红绿相间,最后变成一片绛红,灿若云霞。田埂沟畔柿子树上的柿子,仿佛全都喝醉了酒似的,或者高晃枝头,或者低垂叶下。一夜朔风劲吹,红红的柿叶打着旋儿,飘飘摇摇,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每逢晴初霜旦,站在村头高地向远处眺望,就会惊奇地发现,那一树树柿子,好像一盏盏小小的红灯、一团团炽烈的火焰、一片片燃烧的朝霞,辉映田野,映红了沟畔,映红了田埂,映红了农家新建的庭院,也映红了农家姑娘、媳妇、大妈那喜气洋洋的笑脸。

火红红的柿子树,和附近鲜亮亮的雪桃、脆生生的冬枣,摇曳生姿,相映成趣,远眺近看,都是一道迷人的风景,常惹得画家和摄影家前来采风。农家房前屋后的那几棵柿子树,若遇飞雪突降,雪驻日出,蓝天如洗,那故意留着不摘的柿子,上面积雪粉白,下面柿子火红,另有一种迷人的妖娆和意趣。

早年摘柿子,几乎摘得干干净净。随着农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近年摘柿子,常常会听到树下的大婶或者媳妇、姑娘对树上的男人喊:“树梢的别摘了,给鸟儿也留上一口吧!”那温馨的叮嘱,此起彼伏,常常令人怦然心动。这样,门前院后的柿子树不用说,就是田埂沟畔的柿子树顶,都会留下五六个或者七八个柿子,在艳阳里泛着红光,仿佛是有意招引鸟儿前来解馋。

随着改革开放,农人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柿子早已不是稀罕之物。可是,在不少农家二层小楼迎面屋檐下的墙上,还是会看见挂着几串红彤彤的柿子。农家主人说,看见哪个熟软了,吃起来方便。平日悬挂在那儿,对院落也是一种美化啊。把它挂在显眼的地方,还有“柿柿(事事)如意”的美好寓意,同时,也预示着农家的光景像成熟的柿子一样,永远红红火火。

吴树民

新闻推荐

彭军脱贫了

本报记者赵鹏“好的!这些羊奶我马上给您送过去。”撂下电话,彭军立即出发为用户送货上门。彭军是三原县陵前镇甘涝村人,在当...

三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三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