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毛村地车轱辘灯

咸阳日报 2019-01-30 09:25 大字

□吴树民

三原县渠安镇黄毛村有一种社火表演——地车轱辘灯。表演时,观者如潮,正在人们发愁场地太小难以施展的时候,只见一个头扎英雄结的小伙,手执流星锤(柴炭装在一个拳头大的铁纱网里,系于细铁链或绳索一端)抡着闯入人群,看到流星锤飞舞,火星四溅,人们本能地后退,让出了场地。这时,随着铿锵的锣鼓声,四个青年手执牌灯站立四角,然后二十个打扮得俏丽的娃娃,身着节日盛装上场。

地车轱辘灯是山东移民迁陕路上的一大创造。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堤,汹涌的黄河水引发黄河改道,山东全省五府二十余州县受灾,水灾过后,又是蝗灾,庄稼颗粒无收。多个州县发生“人相食”的惨剧,百姓四处逃荒。

山东移民举家西来,山高水远,日夜兼程,缺乏照明之物,就用木头做一个夹子,中置木轴,穿竖立圆轮,上置一平板,内放油碗、灯芯,用河边柳条或坡畔荆条折弯成灯状,外用纸糊灯罩,夜里点着,让孩子推着在前边照明引路。这就是最原始的地车轱辘灯。

后来落脚在三原渠岸镇的山东人,每逢元宵节,还要把地车轱辘灯推出来让娃娃玩。慢慢地,做灯的柳条、荆条,换成了细细的竹篦子,内置的油灯换成了蜡烛,外糊的白纸上也画上了各种图案。玩地车轱辘灯从董家窑(原义和)村,传到黄毛村。

解放初,黄毛村的地车轱辘灯,表演程式多样:圆场、交叉、列队……还应邀赴咸阳专区、渭南专区表演。改革开放以后,还有个别人家给娃娃做个把地车轱辘灯。正月十五过后,娃娃夜里推灯互碰,看谁的结实,谁的先烧着,以便来年改进。

而今,黄毛村为了让地车轱辘灯重现风采,请会做地车轱辘灯的83岁老人梁彦伦、高庆山和72岁的张云亮耗时40余天,做成地车轱辘灯13个。灯形有石榴形、花瓶形、宝塔形等二层三层灯;每层灯下有可转动的轱辘,外糊五彩丝绸,下有流苏,灯顶装饰绢花,灯转动时流苏飞舞,流光溢彩。正式表演时,用山东鼓调敲打锣鼓,地车轱辘灯出场时,前边有一挑担子的人,引领玩灯的小青年圆场、交叉、列队……挑担人时走时停,走时步移串花,停时即兴即景说唱,有的表演还加入了夯歌、五人旱船、高跷等。

黄毛村的地车轱辘灯曾于2016年10月15日参加中国第11届艺术节展演,并代表陕西省参加第11届中国艺术节演出产品博览交易会推介会优秀节目展演。2017年春节前夕,央视7套、11套专栏节目,先后到三原以城隍庙内古建为背景,拍摄地车轱辘灯,并在2017年春节期间播出。 (B)(13)

新闻推荐

李柏霞:倾心尽力抓帮扶

李佳王飞雪本报记者崔福红“如果没有柏霞姨,我估计就不能再上学了!”王媛同学口中的柏霞姨,名叫李柏霞,是三原县财政局驻徐木...

三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三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