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份不忘初心的深情答卷

各界导报 2016-08-16 14:35 大字

 ——三原县政协扶贫帮困纪实

□ 赫 滢

三原县安乐镇山西庄村一家普通的农院,三间宽敞明亮的新房煞是引人注目,简单朴素的揭牌仪式近日在这里举行。红绸掀起,“连心屋"三字温暖入目,现场响起热烈持久的掌声。一场特别的乔迁之喜在此举行。

当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的86岁老人王秀兰和55岁的智障儿子闫录良,从县政协主席郭宝彦手中接过“连心屋"新房钥匙时,激动地抹着泪说不出话来……这是三原县政协多年扶贫帮困的又一个动人场景。

数十年来和儿子捡垃圾为生的王秀兰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这辈子还能住上这样的新房。乡邻们也没法把眼前这个干净整洁的院落和三个月前破烂不堪、垃圾成山、人畜同屋的土坯危房联系起来。

三个月前,郭宝彦下乡调研时第一次踏进这个家庭,他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心痛焦急之余,当即召集镇村干部召开现场会。

5月18日,在县政协召开的“2016年政协委员捐资***工作座谈会"上,政协委员姜立群、孟丽君等24人现场捐资5.6万元,经过政协和镇上共同集资,新房破土动工。

两个月后,垃圾山不见了,新房建起了。这个“连心屋"成了一座桥梁,连起了干部和群众的心,连起了政协委员和贫困户亲如家人更胜似家人的鱼水亲情。

走村入户每个委员认一个“穷亲戚"

三原县十四届政协履职五年来,始终不忘初心,心系贫困群众,把扶贫帮困作为政协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把“亲民爱民为民,有言有行有为"作为政协的履职准则。2012年初,十四届政协决定在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同时,开展“九个一"活动,其中之一就是组织每位委员联系结对一户贫困家庭,认上“穷亲戚",“一对一"定向定位长期帮扶,各展其能,直至脱贫。185名政协委员五年来先后联系贫困家庭200余户,走村入户,为群众打井修路、捐资助学、发展大棚……多渠道多形式扶困助贫。

五年来,动人的故事很多……

2013年春节刚过,兼任安乐镇工作队队长的郭宝彦带领机关两名干部,按照县委要求,携带被褥及生活用品进村入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村情民意。

一个叫周瑜的孩子引起了他的关注。周瑜4岁母亲出走,9岁父亲又惨遭意外,从此辍学流浪打工。因多年不归,三间土房因长期无人居住已经倒塌,院内荒草丛生。对周瑜来说,家是奢望。

郭宝彦为这个不幸却懂事的孩子焦急心疼,决定竭尽全力为其建个家。吴建华、姜立群和刘燕三名委员积极响应,捐资7万元建起三间宽敞明亮的新房。

2014年4月,孤儿周瑜终于圆了有个家的梦。他哽咽着说:“感谢郭伯伯,是你们给了我一个家,让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温暖,我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回报社会。"

看到周瑜脸上的笑容,郭宝彦感慨地说:把它叫爱民院吧,一是充分体现我们捐资委员的爱民情怀,二是呼唤和感召全体委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投入更多的爱民行动。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是我爸救了我们全家,没有我爸,就没有我们的现在。"安乐镇中王村田运军含泪告诉记者。他口中的“爸"是委员田志元。

田运军一家几年前从商洛移民来到三原,举目无亲,不幸又患脑梗几乎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拮据异常,每个月50元便是和8岁儿子两人全部的生活费。

“这咋能生活?到我这里来吧!"田志元带他到自己的养猪合作社,做点拌料喂猪的活。每日同吃两餐,每月付1千多元工资。

几年来,田志元对田运军一家的关怀,可以说无微不至。农忙时帮其浇地收割,农闲时带着他到处看病抓药,为了帮其落实承包地、解决户口、办理低保,几年来不知跑了多少路……“他就是我的另一个儿子",田志元说。

五年来,三原县政协192名委员共为贫困群众送去近百万元帮助解决生活难题。张虎、王茸等7位委员捐资13万元,为陂西镇西邓村、大程镇荆中村等全县6个村1个镇安装平安建设视频监控系统,为近4000户群众送去了平安之福。

去年8月,高渠赵村仝宇洁以优异成绩考入重点大学,一时悲喜交加。宇洁自幼和母亲相依为命,三年前母亲患癌,先后几次手术,家中十分困难。正在她为学费发愁时,委员吴建华为其资助5千元终圆大学梦。

像宇洁这样的贫困生,吴建华一次资助了10名。多年来,他已记不得自己资助过多少学生。而吴建华这样的委员,也绝非个别。三原政协连续几年倡议捐资助学,帮那些品学兼优却家庭贫困的学生完成学业,先后有60余名委员捐资50余万元资助200多名贫困学生,用他们的爱心点燃贫困孩子的希望。

从怀疑到信任群众“有困难,找委员"

在帮扶工作中,政协委员与群众打成一片,真心实意为民解难。五年来,群众也逐渐从观望怀疑到亲近信任,也有了这样的习惯,“有困难,找委员",求助他们最贴心的“亲戚"。

2012年初,郭宝彦在驻村入户中了解到,东毛村群众被灌溉难、行路难问题困扰多年。“群众最渴望的,就是我们最急需解决的",郭宝彦当即拍板。他反复合计,发现通过群众集资、政府支持等方式,资金缺口仍很大。“打井的5万我来掏!"委员陈根生第一时间送来捐款,委员吴建华、黄安荣、王锋等10名委员先后捐资20多万元打井修路。

2012年2月16日,东毛村机器轰鸣,村民们盼望多年的通户公路改造工程开土动工。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自带工具与村民一起参加路基整修劳动。

难题终得解决,群众为委员们颁发“捐资打井功臣"和“捐资修路功臣"荣誉证书,披红戴花,并把陈根生委员捐资5万元打的解决220多亩地灌溉难题的深水井命名为“根生井",把吴建华委员捐资6万元修筑的300米水泥路命名为“建华路"。

扶贫的最终,不是给予而是引路。三原政协人很清楚,变“输血"为“造血",通过产业扶贫,授人以渔,才是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原是蔬菜种植大县。2013年,三原政协积极帮助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户发展蔬菜产业,为山西庄村民建蔬菜大棚协调落实资金43万元,建成占地百亩温室大棚23个。2015年,又为山西庄村新修水泥路500米,砂石路2900米,联系泾惠局渠带路项目3000米,发展大棚40个。今年,山西庄村27户群众又新上蔬菜大棚27个,面积170亩。

目前,蔬菜大棚已大见成效。甘肃、青海、汉中等省内外客商络绎不绝。不少贫困户因此脱贫,腰包逐渐鼓了起来。

不忘初心“政协林"为百姓致富闯路子

夏日清晨,朝阳初升,三原徐木塬上的千沟万壑、高坡厚土,沐浴在一片灿烂光辉之中。数十名委员来到徐木永合老虎鼻梁荒坡上的“政协林",锄地灌溉。

两年时间,这片分布在11层荒坡台地上的15亩“政协林"荒坡变绿、满目生机,183棵优质核桃迎风挺立在山丘沟壑,近50棵已成熟挂果。如此脱胎换骨的变化从何而来?

横贯三原东西的四十里塬坡旱腰带,是缺水贫穷的代名词,也是沿坡十万群众摆脱贫困的天然瓶颈。2014年,三原县政协十三次常委会作出了在四十里塬坡旱腰带最为贫瘠荒芜的徐木永合村老虎鼻梁建设“政协林"的决定,为荒坡治理、改善生态,百姓致富闯路子、树样板。全体委员积极行动,鲍党生委员主动提供有机肥料,杜小平委员无偿提供优质核桃树苗和技术支持,300余人次政协委员参加义务劳动。

“这片坡地,是从3户贫困户手里流转来的,政协建设十年,然后无偿归还群众。"郭宝彦介绍,“建林的初衷,是想通过委员的实践和劳作,为四十里塬坡开发治理创立新模式。同时,也让众多委员有一个劳动锻炼的基地。下基层和群众同劳动本身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增进干群关系的一堂教育课。贴近泥土,才闻得到泥土的芬芳。重新回归土地,回到群众中间,真正体会群众的疾苦。不忘我们是从哪里来的,不忘我们的父辈,不忘我们肩负的责任,不忘我们和群众血脉相连的初心,不忘赤子之心。"

根生井、建华路、爱民院、连心屋、政协林……这一个个动人又暖心的故事在群众中口碑相传。五年来,不忘初心、扶贫帮困已经成为三原政协工作的一个突出亮点。一幅幅画面,一个个故事,一串串数字,一处处变化……生动地讲述了基层委员浸润在血脉中的与民同呼吸的大爱深情和“亲民爱民为民,有言有行有为"的赤诚担当,这就是三原政协人五年来交出的一份答卷。

苍苍黄土、莽莽荒坡,极目远望,沟壑连绵。老虎鼻梁上,又一批优质嫁接冬枣400余株因地制宜栽植下去,“政协林"又添新绿。情深若海,功在千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份答卷依然继续在书写着,既是写在今天,也是写给未来。

新闻推荐

三原扶贫攻坚“靶向精准” 力争到2017年使全县3.62万人口脱贫

本报讯(赵琳敏报道)笔者8月5日从三原县了解到,该县今年出台了《关于集中力量开展精准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目标任务,力争到2017年使全县3.62万人口脱贫。2011年以来,三原县通过大力实施“三告...

三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三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