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保护要对得起祖先和子孙
——省政协“陕西古村落保护利用"月度协商座谈会侧记
□记者 原登荣 实习生 杨文娟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已成为对古村落的诗意表达与期盼。在5月25日省政协“陕西古村落保护利用"月度协商座谈会上,与会省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围绕保护与利用,从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等多个视角畅抒见解。
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大省的尴尬
陕西是中华传统文化发祥地之一,遍布三秦大地的古村落蕴含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原汁原味的文化风貌。
一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传统村落2555个,其中云南以294个排名全国第一,陕西仅排名18位。
目前陕西省有入选国家名录的中国传统村落30个,预计还将有41个村落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周敏感慨道:“相对于陕西省这样一个农耕文化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大省,数量显然太少了。"
陕西既有关中平原的四合院、地坑窑,也有陕北高原的土窑洞,还有陕南的石板房。一些参加调研的委员认为,“不同地域的古村落都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和经济价值,应该保护好。"
别让乡愁变成“摇钱树"“提款机"
近年来,陕西省对古村落保护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起步较晚,保护滞后,一些有保护价值的村庄已处于即将消失的边缘。
“近年来,关中地区几乎每县每镇都在投资建设一条街,似乎乡村旅游商机无限,却陷入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省政协委员黄立新提醒大家,“别让承载乡愁的古村落成为‘摇钱树’‘提款机’。"
他说,不是一概反对一条街建设,也不是反对乡村旅游建景造景,而是反对大范围大拆大建古村落,搞假民俗、假文化,却把本该保护的古村落冷落一旁。“不要借着保护乡愁提什么‘经营乡愁’,这是对保护乡愁的一种误读。"
省政协委员裴成荣认为,一些地方借开发古村落,动辄整村搬迁,不仅增加了保护成本,还使古村落变成一座“死村",切断了古村文化脉络。“以袁家村为代表的新建古村在关中地区已出现泡沫化趋势,一头热现象十分严重。"
“三原县柏社村拿到了中央财政拨付的300万元保护资金,几间院落修缮一新,就连村口的涝池也披上了水泥外衣,让涝池失去了固有功能,这样的保护还有什么意义?"省政协委员林文俊不禁发问。
“不科学的保护和不恰当的发展,给古村落带来的是大于自然损坏的破坏。"她建议,应该严禁这种“建设性破坏"。
让村落“有东西可看、有故事可听"
在古村落保护与利用两者间,如何找到适宜之策?省政协委员刘勇建议,应依据其历史、文化、科学、美学等不同价值,分门别类制定保护方案,以历史文化底蕴合理开发,在实现综合效益上做文章。
“‘被空心化’可能让一个古村落悄无声息变成‘死城’。有人的古村落才有生气与活力,这样才能有效延缓其损毁速度。"省政协委员马致远认为,古村落开发利用决不能搞成“圈地运动"。
“大规模、全方位保护好古村落,最好的办法就是吸引社会资本进入。"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赵静认为,要注重挖掘古村落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让村落“有东西可看,有故事可听"。
黄立新认为,古村落保护要多干财力、物力和民意能承受之事,不“贪大求全"。在聚合有限资金、收拢五指攥成拳的适度保护工作中,避免打着“乡愁"名义要资金,导致过度开发,禁止拆房卖地。
“保护好凝结着国人乡愁的古村落,才能对得起祖先和儿孙。"他动情地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赵琳敏郝富权报道)中秋、国庆“两节”将至,三原县及早安排,多措并举,严防节日期间违反“八项规定”等“四风”问题反弹。该县积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要求县内各主要新闻媒体派出精干力量,进行明...
三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三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