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幸福生活步步高 ——三原县嵯峨镇岳村的变迁

咸阳日报 2012-05-16 23:55 大字

平坦坦的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

清冽甘甜的自来水通到了家家户户。

本报记者 刘伟 文∕图

一连几日,74岁的刘玉印老人都会沿着门前新修的水泥路踱上几个来回,踩着坚实平坦的村路,这位与贫穷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感慨万分:“走了几十年的疙瘩路终于变平了,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行走,这是我老汉更是全村人的福分啊!”

刘玉印老人所在的村是三原县嵯峨镇岳村。该村处于三原县北部塬区,坡陡、沟深,地形复杂多样,基础条件差,底子薄。行路难,饮水难,没有村级活动室……似乎农村所有的问题都在这个村集中存在。

如今,就是这个昔日贫穷落后的村子,在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带领下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路平了、水清了、村子亮堂了。

水泥路修到家门口

岳村辖5个村民小组,700余人,先前各通组路都是坑洼不平的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湿滑泥泞,出行难一直是令村民头疼的大问题,要修路、修好路,成了岳村村民最期盼的事。

为了解决村民的这块“心病”,该村两委班子暗下决心,决定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善各通组路的路面状况,修一条让村民放心、受益的路。

心愿好许,但修路谈何容易?资金、时间、协调、化解各种矛盾……面对摆在眼前的一系列难题,村两委班子四处要项目、找资金、求支持,一个一个解决。“多亏村两委班子成员的耐心劝说,要不因为那一点儿蝇头小利让我可就犯了大错。”岳村一组村民黄金孝难为情地说。黄金孝家门前的一棵大树使修路受到影响,由于该树已有数十年树龄,黄金孝一直不舍得伐掉,在村两委班子三番五次的好心说服下,他“忍痛割爱”,最终作出了让步。

“人心齐,泰山移”。经过紧张地筹备和数月地苦战,一条宽4米、长千余米的平坦水泥路犹如银色的缎带展现在村民面前。

“现在可不一样了,平坦坦的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干啥啥方便。”看着眼前的道路,村民们脸上都绽放着幸福的笑容。

自来水引到锅灶头

在岳村,过日子的第一件事也是最难的一件事就是饮水问题,该村人畜饮水全靠上天的恩赐。

“吃水贵如油,拉水心发愁。”多年的取水感受,村民毛义顺用十个字给予了高度概括。“以前吃的是窖水,水质差不说,还要到二公里外的坡底下去拉,用车拉来回也得一个小时,家里如果没有劳力,一桶两立方的水让人拉上来的话就得35元,而一桶水也就只能吃三四天,一个月吃水我们都吃不起呀!”回忆过去吃水困难情况,村民陈彩玲的话语里更是透着往日的心酸,“那时我们村里人是天天盼下雨啊!”

为了让村民早日饮用上自来水,在“三查三进三解”岳村工作组的指导帮助下,从去年开始,村两委班子积极申报人饮工程项目,通过审批后,又积极协调电力部门栽电杆、架电线,挖管道、修电房、打机井,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清冽甘甜的自来水通到了家家户户,让尝尽吃水苦头的村民心里踏实多了。

“吃水再也不用车拉肩扛了。看看,多方便的,水龙头一拧,干净的自来水就来了。”刚干完农活的毛义顺对着水龙头就是一顿饱喝。

老百姓看到新希望

自然条件越差,致富欲望就越强烈。岳村耕地面积1800亩,山林798亩,年人均纯收入3700元,这样的数字让村两委班子深刻感受到了村民致富的紧迫性。

单靠一家的传统种植业很难实现富裕,要想让全村人的钱包鼓起来,在有限的土地上收获更大的经济效益,就要发展多种经营。面对产品结构单一的局面,村上积极与正大有限公司协调联系,计划采取用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养殖小区,发展养殖业,让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当前,村上正在努力争取资金,在拓宽村民致富路上想法子。”岳村始终把村民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岳村真得变了,水清、路平,让人看着就舒服,更重要的是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对未来更有信心,干劲更足了。”经过数月的驻村走访,三原县机关工委副书记、“三查三进三解”岳村工作组组长李荣由衷地说道。 (C)(5)

新闻推荐

三原公示农机拟补贴对象

本报讯(记者蒋增科)为切实保证农机购置补贴工作规范、高效、廉洁开展,从5月起,三原县农机总站根据购置补贴工作纪律要求,成立入村公示小组,对全县拟补贴对象进行公示,以切实提高补贴操作程序透明度,确保...

三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三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