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政府引导 多方投资 规模经营 产业提升 三原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

咸阳日报 2011-07-15 10:17 大字

本报讯(王琮 李刚)“种大棚蔬菜经济效益确实好,从去年9月开始建棚,11月蔬菜上市到现在,我村70多个棚最好的收入6万多元,一般的也在5万元以上。这收入是过去老式拱棚的20倍,多亏土地流转为我们提供了发展大棚的好机会。”三原县温家村村民刘小建如是说。刘小建仅仅是三原县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众多受益群众中的一位。

三原县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通过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途径,实现农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该县在土地流转工作中不搞一刀切,不搞形象工程,而是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乡情、村情,围绕“粮、菜、果、畜”四大主导产业,按照“政府引导、多方投资、企业经营、产业化开发”的思路,在确保农民土地承包权,流转决定权和收益权的前提下,以“权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为目标,大力引导各类经济主体和个人参与,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等不同形式实现土地流转,走出了一条因村制宜、多方位、多层面参与的土地流转模式。

渠岸乡惠家村的程平兴、张军是该村群众公认的能行人,头脑活、关系广、会促销。2010年他们看准了三原县大力发展万亩设施蔬菜的机遇,准备投资发展设施大棚,苦于没有集中连片的土地,在乡村两级政府的协调帮助下,以每亩800元的价格从120多户农民手中流转土地410多亩,投资500多万元,建了80个第六代日光温室大棚,从去年9月建棚到现在,共收入300多万元。流转土地的农民群众除每亩地一年获得800元的流转费外,在设施大棚打工每月也可收入1400元。像渠岸乡温家村这样发挥能人优势,鼓励扶持能人参与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还有大程镇西张村的种粮大户王宏伟,以转包、出租等形式从100多户农户手中流转土地300多亩。

与惠家村相连的温家村则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式。2010年,温家村成立清源合作社,组织该村群众发展设施蔬菜,清源合作社从98户农民手里流转土地440亩,首期建了57个日光温室大棚。注册了“秦清源”商标,组织菜农统一育苗,统一作务,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销售,从去年11月到现在,每棚收入5万多元。在三原县目前已有5个专业合作社通过这种模式解决用地826亩。

三原县是畜禽养殖优质基地,全县大家畜存栏6.7万头,生猪存栏24万头,羊16万只,禽类230万只,肉、蛋、奶总产12万吨。为了进一步促进养殖业的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发展,该县充分发挥陕西正大等龙头企业的优势,大力发展养殖小区建设。三原县先后流转土地3465.4亩,建成奶牛养殖小区23个、标准化养猪小区165个,标准化养鸡小区208个,初步形成了畜牧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徐木乡冯家原村的鲍党生就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他在乡村干部群众的支持下流转土地105亩,建起冯家原北鹿牧场发展奶牛养殖,奶牛存栏由2008年的510头发展到现在的1056头,奶牛总资产已逾千万元。

以嵯峨乡、徐木乡、西阳镇、新兴镇等原区乡镇为代表的退耕还林土地流转模式,以鲁桥镇东沟村为代表的政策促动土地流转示范模式,都是该县探索土地流转模式的有益尝试。截至目前,全县流转面积55352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0.48%。100亩以上流转土地面积6543亩,占总流转面积的11.8%。产业大户带动、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基地、退耕还林、政策促动这五种土地流转模式促进了该县农业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使该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点面结合、点上突破、面上推进的良好局面。(B)④

新闻推荐

“帮娃们上大学也算圆了我的大学梦”

本报讯(记者毋佳欣实习生吴雪飞张媛)7月26日,三原县西阳镇镇长李东战、镇党委副书记杨倩利与三原县周涛新华餐饮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涛一同来到贫困大学新生马晶家中,为她送来3000元捐款,希望这个懂事的...

三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三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