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录一片丹心献乡梓

陕西日报 2019-01-21 07:37 大字

本报记者张丹通讯员韩龙

2018年12月18日,记者在乾县吴村看到,这里道路通每户,新宅连成片,树木排成行。村民们更是家家有果园,户户有稳定收入。这喜人景象的背后,记录了村党支部书记王明录带领群众奋斗的艰辛历程。

20世纪80年代初,不满30岁的王明录离开了沟壑纵横、土地贫瘠的老家吴村,外出经商。1989年,他在西安创办了唐华锅炉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公司产品畅销全国。他全家人的户口也从农村迁出,成了令人羡慕的“城里人”。

2008年,当王明录得知老家的乡亲们还在贫困线上挣扎,集体的事没人管,村组干部无人当时,他毅然选择回到了吴村。对此很多人不理解,但王明录坦言:“吴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人不能忘本。”这一年,王明录参加村干部选举大会,当选为吴村村委会主任。此后的村两委两次换届,他都连任吴村党支部书记。

“我一定会带领大家让吴村改头换面。”秉承这样的诺言,11年来,王明录事事率先垂范,将村干部、村民拧成一股绳,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用水难问题入手,大力整治全村环境卫生,统一规划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多途径发展致富产业,为吴村按下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启动键”。

为了让乡亲们有个“安乐窝”,王明录从旧村改造上突破,让居住在破窑洞和旧屋舍的群众实施移民搬迁。可移民搬迁资金从哪儿来?往哪儿搬?用地怎么落实?面对这些问题,王明录斩钉截铁地回答:“资金,上级有‘三告别’项目的支持,我来跑;搬迁用地,我来联系政府相关部门落实。”他一边发动群众先干起来,用行动争取政府支持,一边联系落实移民搬迁用地。当时很多群众资金周转有困难,王明录就开着自己的车为群众买建材。由于家人都在西安,王明录顿顿吃方便面,从不给乡亲们添麻烦。两年时间,吴村旧村改造拆除31户,移民搬迁195户,昔日破旧的屋舍不见了,破窑洞没人住了,乡亲们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

“群众有新房,但没有产业,日子照样穷。”王明录建议平整土地,引水上塬,发展产业。他带头出工,任务划分到户,男女老少齐上阵。乾县县委、县政府得知后,及时把水土保持项目点移到吴村。历经两年,吴村原来的“三沟五梁两胡同”整修成“两沟无梁没胡同”。

紧接着,王明录又争取政府资金打深水井两眼,修建一、二级抽水站,建成了高位水池,旱地变成了滴水灌溉的水浇地。在发动群众改变传统种植结构、发展果树种植中,群众心里没底,总怕赔钱。于是,王明录挨家挨户动员:“你们放心大胆栽树,有困难我来解决,挣了是你们的,赔了算我的。”一席话给群众吃了“定心丸”。

一次外出参观,王明录看到种植1亩核桃树能挣1万多元,感到这是值得推广的好项目。为了打消乡亲们的顾虑,他动员亲属栽种核桃树,又联系县林业局把核桃育苗基地项目放到吴村。不到两年,全村核桃树种植面积达到800多亩。此后,王明录还发动群众改良果树种植结构,统一引进优良品种。目前,全村已经形成了核桃、双矮苹果、花椒、广杏等产业规模,果树面积突破2000亩。2017年,吴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68元,比2008年增长了10倍。

曾经落后的小村庄,在王明录的带领下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王明录也被陕西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授予脱贫攻坚优秀村干部称号。

新闻推荐

张小平调研扫黑除恶及禁毒工作时强调 严防严打切实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本报讯(记者刘计划实习记者高依)1月17日,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小平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赴乾县调研扫黑除恶及禁毒工作。张...

乾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