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转星移四十载 水润咸阳谱华章 改革开放40年咸阳市水利事业发展纪实

咸阳日报 2018-12-26 07:18 大字

航拍咸阳湖二期渭水金滩。师育民 摄(B)⑧

本报实习记者 冯萌

一道道灌渠纵横交错、一条条河流碧波荡漾、一股股清水进村入户……行走在故都咸阳的大地上,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幅幅美丽的水利画卷正缓缓铺展开来。

咸阳位居八百里秦川腹地,境内被泾渭两大水系所覆盖,水力资源丰富,灌溉农业悠久。斗转星移,日月如梭,从秦汉时期的郑国渠、白公渠和成国渠,到如今的宝鸡峡、羊毛湾、杨家河,悠悠数千年,代代有兴复,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不论在水资源管理,库渠井站建设、城乡供水工程;还是在水土流失治理、防汛抗旱、节水灌溉和农田基建等方面,都取得骄人成就,可谓水利昭著。

夯基础补短板 水利建设正当时

咸阳市是一个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境内水资源主要由河川径流和地下水所组成,年均降水量592毫米,水资源总量7.3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149立方米,仅为全国的6.9%、全省的13.1%,水资源一直是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难点,如何提供充沛的“水动力”正在考量新时代水利人的集体智慧。

水利兴则天下定,仓廪实而百业兴。改革开放以来,咸阳市努力打造人水和谐社会,治水思路实现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重大转变,水资源管理工作实现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的转变,水利建设实现从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的转变,水利工程建设迅速迈入“快车道”。

1979年3月,位于乾县东北部的杨家河水库,是咸阳市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座中型水库,它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县城供水、防洪、养殖、交通为一体的综合性水库。

始建于1958年10月的羊毛湾水库,是咸阳市境内迄今唯一一座大型水库,1989年、2000年两次进行除险加固。

2005年竣工的“引冯济羊输水工程”,跨流域调水约700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8.5万亩、扩灌面积2万亩。

2009年,“引石过渭”供水工程成功通水,为咸阳市市区、兴平城区、武功县城60多万人引来了“洁净之水、生命之水、活力之水、发展之水”。(下转A2版)

新闻推荐

聚焦问题短板为优化营商环境“把脉开方”陕西省各地政协扎实开展专题民主监督调研

本报讯(张娟殷菊林王文强吴鹏飞黄建伟刘永彪记者康斌谢昊天杨玉春实习记者陈雪曹华璞)连日来,陕西省各地政协纷纷成立调研组...

乾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乾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