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为了生存”到“诗和远方” 市民强亚娟眼中的咸阳巨变

咸阳日报 2018-12-03 07:00 大字

实习记者 崔亦馨

“40年前,我们关心的是能不能吃饱饭的生存问题,而今天,我们关注的是如何更优质地生活,你说这变化大不大?”11月29日,在嘉惠逛街的强亚娟脸上洋溢着欣喜的笑容,一句话道出4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变迁。

要致富 先修路

“以前村里都是土路,一到下雨天,路上就满是泥,出门得穿胶鞋,脚下一深一浅,没走几步,裤子上就溅满了泥点……”说起老家乾县大杨镇王乐村的变化,强亚娟感慨万千。“1992年那一年,我怀着孕,路不好走,还摔了一跤,真是吓坏了。”强亚娟皱着眉头陷入回忆。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序幕。乾县大杨镇王乐村积极响应号召,组织集资铺路,每家每户出20元钱,泥土路上铺上炉渣,叫来拖拉机推平,但时间一长,渣子路被踩压得稀疏松散,路又恢复原样。

2000年,乾县大杨镇王乐村组织第二次集资修路,每户60元,垫的泥土,撒上石子,变成石子路,比以前的路明显好走多了。2006年,乾县大杨镇王乐村干部向上级申请修路,国家拨款注资修上了水泥路。

“现在国家给农村修改道路,柏油路修到了家门口,我们也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初冬的暖阳洒在强亚娟惬意兴奋的脸上,连眼角的皱纹都变得温暖和可爱。

奔小康 看住房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住房好了,人们生活水平也直线上升了。“瞧,这是我们家以前的房子”强亚娟一边翻着手机里的照片,一边笑得合不拢嘴,似乎想要将这40年的变迁尽吐为快。

看着照片中低矮简陋的土房,甚至有些倾斜式的摇摇欲坠,木质格子的狭小窗户透着一览无余的萧条,糊着窗纸,在风里簌簌而抖。倏然百感交集,那是生存的模样。

“以前,一家三代挤在一间房子很是常见,那时候谁买得起砖块呢,都是自己和泥,辛苦制作土胚,盘土炕和土灶头,如今我们村家家都盖起了小高楼,装修新颖,冰箱、空调家具一应俱全,这都要感谢党和国家,感谢改革开放!”

洁净水 保健康

“以前我们吃水都是人力用辘轳打水,费时费事,水质也不好”。强亚娟告诉记者,最开始的井都是由人力挖的,有30多米深,称为浅水井,辘轳打水的操作复杂费劲,需用手柄摇转的轴绕上绳索,绳索一边系着水桶,然后摇转手柄,水桶一起一落,才能打到井水。后来家家户户都通上电了,家里条件也好一点了,就买了台水泵,用水泵抽水,比以前方便省人多了,就是水质不太好。

“现在国家政策好,自来水通到了锅边边,水龙头拧开就可以直接用水,水质也比以前好多了,别提有多方便了。”强亚娟说,农业机械化也逐步推进了,种地秋收直接叫来农业机械,轻轻松松就把农活干完了,还有时间逛一逛。

强亚娟的40年,是一个平静的小时代,也是一段厚重的大历史,展现了40年来,由“为了生存”向“诗和远方”转变的过程,更在于它浓缩了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历程。

40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前行,人们的生活水平节节攀登,新时代的咸阳儿女们,正向着诗和远方,铿锵前行。(B)(11)

新闻推荐

美丽乡村入画来 乾县城关街道吴村党支部打造美丽乡村工作纪实

陈占地司博妮记者王琦文/图乾县吴村,地处“旱腰带”,位于县城西6公里处,由东吴、西吴、庄背后、北窑、宇村5个自然村组成,共...

乾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乾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