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见证唐代 领先世界的体育运动

西安晚报 2018-06-24 05:03 大字

吐鲁番阿斯塔那唐木制围棋盘

大家都知道足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蹴鞠,而唐代则是蹴鞠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实除了蹴鞠外,唐代还有许多领先于世界的体育运动,比如马球、相扑等,这些体育运动在一些文物上也有所体现。

唐代19道棋盘

流行于东亚国家的围棋,是起源于中国的古老棋类运动。唐时围棋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逐渐走出国门,首先传到日本,接着传到朝鲜半岛上的百济、高丽和新罗。唐时围棋之制还发生了重大变化,当时的棋局从纵横各17道逐渐定型为19道并延续至今。1973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张雄墓出土了一个木制围棋盘,纵横也是各19道。

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徐铉撰的《围棋义例》全面阐述了当时围棋的着法、规则及战略战术。

唐代围棋对弈之风遍及全国,围棋在宫廷、文人乃至妇女中都较为流行。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的《仕女弈棋图》绢画中,绘着一位衣着入时、雍容华贵的妇人,她坐在棋盘旁,手执棋子正在专心致志地下棋。这幅绢画,正是唐代上流社会妇女尚弈的一个生活写照。唐代还出现了职业围棋手,称“棋待诏”,是专门陪皇帝下围棋的人。当时供奉内廷的棋待诏,都是从众多的棋手中选拔的,具有一流的棋艺,因而有“国手”之称。棋待诏制度的实行,扩大了围棋的影响,也提高了棋手的社会地位。

唐章怀太子墓《马球图》

马球在西方国家出现不过数百年,但我国的马球早在唐代就已经流行起来了。马球运动在古籍中被称作“击鞠”,是指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唐代马球运动风靡一时,帝王、臣子以及富豪子弟等都非常喜好这项运动。唐代宫城和禁苑里,还出现了正规的马球场,如长安宫城内的球场亭等。

唐代的马球若拳头大小,通常用轻而坚硬的木材制成,中间掏空,坚圆净滑,外表再涂漆绘彩,因而唐人诗歌中常称其为“珠球”或“画球”。马球的击球杖有点像现在的高尔夫球棍,通常是一根顶端弯曲呈偃月形的木棍,长数尺,表面也有彩色花纹,时人形象地称之为“月杖”或“画杖”。

唐代有一幅著名的《马球图》壁画,1971年出土于陕西省乾县章怀太子墓,画面纵229厘米,横688厘米,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该图绘于墓道西壁,有20余骑马人物,均着深浅两色窄袖长袍,戴幞头,穿黑靴。壁画突出五个持偃月形球杖的骑者驱马抢球:前一骑作反身击球状,其余纵马迎击;后10余骑人马,行者骑枣红马,或山间奔行,或驰骋腾空;止者着绿色长袍,红翻领,注目凝神,无球杖。背景衬起伏山峦,五棵大树点缀在空旷的画面上,与墓道东壁的《出行图》中的古树遥相对应。此图是世界上有关马球运动最早的绘画资料。

唐相扑俑

相扑被称为日本的“国技”,事实上这项运动是日本从中国习来的。相扑,古时亦称“角抵”“角力”,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体育运动。在唐代,相扑既是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上的一种娱乐和竞技项目。得益于唐代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这类极具特色的中华古代传统运动被传往国外。

1991年,西安市东郊的唐金乡县主墓出土了一件相扑俑。俑塑一男子,头戴黑色幞头,裸上身,下身穿三角短裤。此俑左腿抬起,右腿半蹲以脚尖着地,右手向后摆(左臂已残),脚步腾挪、摇头晃脑,正是相扑手交手时低头猫腰,双腿晃动,两臂前伸,寻找进攻时机的摔跤动作。看其着装与外貌,赤身裸背,光腿跣足,肥头大耳,身躯硕壮,当为唐代流行的相扑形象。

唐时相扑往往作为压轴戏放在盛大节日庆典的最后,据成书于宋元时代的《文献通考》记载,“角力戏,壮士裸袒相搏而角胜负。每群戏毕,左右军摆大鼓而引之”,可见其声势之大。唐代还在宫廷中专门设了摔跤队,取名“相扑朋”,它集中了全国的相扑高手,当时军中也有一批专门从事相扑的力士。这一活动在民间也很流行,往往还有女子参加。民间的相扑比赛,分春秋两季举行。据唐代张文规撰《吴兴杂录》记载,“唐七月中元节,俗好角力相扑”,可见这项运动在当时已成风俗。(宗合)

新闻推荐

全市重点项目建设观摩点评会议继续现场观摩贺书田马希良等参加

本报讯(记者李桦)6月15日上午,全市重点项目建设观摩点评会与会人员先后观摩了乾县、礼泉县、大西安文体功能区、秦都区的重...

乾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乾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