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写作丰富了我的晚年生活胡希仲
时间过得真快,我已下岗30年了。俗话说:“人不可一日无事”,这话一点不假。我是1949年参加工作,1984年从乾县纪律检查委员会离休,一下子由多年参与决策的干部变为平民百姓。由过去几十年紧张的集体工作,走向闲散的个体生活,由社会大舞台转到家庭小天地,每天除了帮老伴扫院子、擦桌子、看炉子换煤外,就是吃饭、睡觉、在院子里转。由于闲而无事,整天被失落感、孤独感困扰。
一年过去了,忽然想起过去在机关工作时,喜欢看书看报,经常写日记。50多年前媒体还刊登过我的稿子,这大概就是自己的“优势”吧!县文化馆的同志给我讲:“人生不朽是文章,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年有时而尽,未若文章之无穷。”他们给我出主意,让我到乡下收集些乡土民俗,写些小故事。我认识到写作如此神圣,异常羡慕和向往。从此,读书、写作成为我晚年生活的重要内容。
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我买了《新闻理论基础》、《新闻理论与实践》等八本新闻知识书籍,在学习中,我结合书本理论,经常在农村、工厂、机关单位了解情况、练习写稿。在写中学,1987年8月,我写了一篇210字的小稿《三农民集资办起织布厂》,竟被《陕西农民报》、《农家信使报》刊用。1988年1月写的《乾县出现私营工业区、十五家企业动工建厂》,《陕西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省政府领导看后,派员来调查,用快讯报国务院。1996年写的《乾县将住宅权交给群众建房回扣风刹住了,工程质量提高了,群众集资建房的积极性起来了》一稿,《陕西日报》刊登后,被西北五省报联评为优秀短消息三等奖。这极大地鼓舞了我写稿的兴趣,使我与新闻通讯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87年1月县2014年共写了439篇稿件,被《陕西日报》、《咸阳日报》、《金秋》等报刊采用了230多篇,连续六年被省、市、县评为老干部通讯先进个人。同时,我还收集编写了130多篇4.8万字的民间联语民俗传说故事,已集成册。并出版《夕阳余辉》书籍一本。1997年因自己担任县关工委副主任,为了使家长树立科学教育孩子观念和方法,2005年又给家长编写了83篇16万多字的《未成年人教育集锦》一书并出版,受到家长赞扬,被陕西省文明办、省妇联、省教育厅评为《百万家长教育工程》优秀个人奖。
每当看到自己写的消息、通讯、民间传说故事在报刊发表时,就忘记了衰老、孤独和自卑,精神上获得了新的动力和活力,觉得这是一种高尚的享受,是任何物质和金钱难以替代的。对我的人生历史添了新的一笔。
同时我也深深认识到晚年读书、写作有很多好处。写作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离退休后参加社会活动少了,接触的人少了,看文件少了,成了“聋子”、“瞎子”。我从事写作后接触社会和人不仅未减少,反而增多了,了解社会生活感触时代气息使我也融入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就能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消除了失落孤独和寂寞的感觉。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身体健康。
读书写作能提高人的精神。我常常一篇一篇地写稿,发给报社、杂志,就产生一种期盼,有期盼就能提升自己精神,文章被发表了,就有一种自我欣赏的愉悦感。看书、写作可以健脑。可以说写作,为我迎来了第二个春天,促我奋进,激发我智慧的灵光。
我今年虽已进入88岁高龄了,我想只要身体好,还会坚持不懈地读下去、写下去。(作者单位:乾县老干局)(F)(2)
新闻推荐
本报讯(陈刚辉记者辛建斌)近日,陕西爱博贸易有限公司员工及中国狮会陕西分会的志愿者40余人,为乾县峰阳学区云村小学、东胡小学、西胡小学、朱家坪完小和黄龙小学的孩子们捐赠了130多件爱心棉衣。捐...
乾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乾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