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位生活和心灵的收藏者 ——小记作家收藏家白如冰

咸阳日报 2013-09-05 23:29 大字

白如冰正在欣赏他的藏品

本报记者 杨波海 文/图

白如冰家居乾县城,在乾陵博物馆工作,常年浸润在中国历史文化的浩瀚长河中。他是一位作家,又是一位收藏家。他的收藏发自于一个作家对于生活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发自于他对于平常生活中一些惯常物件文化元素的认知和发掘,发自于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岁月的眷恋。因此,他实际上是一位少见的生活的收藏者,他的藏品可能没有更高的经济价值,但却有着独有的历史的、民俗的、文化的价值。

在白如冰看来,收藏行为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秉性。当你抽完一盒烟,觉得这个空烟盒上的图案设计得很是美妙,舍不得扔掉,将它展开来,你说夹在书页里是不是一枚很不错的书签呢,这就是收藏。当你外出观光旅游,参观完一处名胜古迹,感到手里的门券同样爽心悦目,顺手塞进旅行包,心里想着全当到此一游的留念吧,这也是收藏。即使你没有这样的行为,你头上的白发、额头上的皱纹,说明你正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岁月收藏。

白如冰痴迷收藏,数十年来,足迹所至,寻寻觅觅,孜孜以求。他的收藏极为广泛,生活用品,生产工具,服装配饰,工艺摆件,版本票证,剪纸字画,唱片杂志,图片印鉴,异根奇石,秦砖汉瓦等等,真乃上下古今,包罗万象。他的藏品,既有与农耕文明生存方式息息相关的草盘垫、捶布石、土布手帕等,又有闪烁着地域文化魅力的地方志木刻版本;既有曾经与生民群体苦乐相伴的皮影戏形象,又有见证着乡村变革步伐的手提灯、喜鹊镜子;既有彰显周文化源远流长的陶品,又有展示秦汉文化沉雄大气的巨砖、瓦当;既有盛唐气象氤氲的壁画、陶瓷,又有记录了中国货币发展历程的明清铜钱;既有曾经征服了亿万读者的文学经典,又有曾经滋润了少年纯洁心灵的连环画等通俗读物;既有字里行间涌动着激情的纸本作品,又有蒙着岁月风尘的老唱片、老照片;既有名人名作带给读者审美的赏心悦目,又有挚友至爱间笔墨情谊的肝胆相照。

随着藏品的逐渐增多和藏识的不断丰富,白如冰终于慢慢悟得,收藏的乐趣并不仅仅只是独占人无我有的物品,收藏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文化研究。于是从2003年底开始,他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在杂乱的琐事间隙,在异常的清寂中对自己的藏品逐件品味解读。历经五年之苦,他的49万字的《收藏物语》终于出版,全书分为“故乡月影”、“岁月留痕”、“记忆与印象”、“艺海拾贝”、“折叠的乾陵”、“书画清赏”、“石林漫步”、“印苑撷英”、“个人之环”与“家族之链”等辑。他缘物生情,用诗化的语言,揭示每一件藏品背后的故事,铺叙徜徉在文化长廊时思接千载的情感浪花,阐释解读藏品的哲学思考、史学认知和美学价值,使每一件藏品成为复活了的生命,成为对心灵的一份珍藏。

白如冰不仅收藏历史,收藏生活,而且更具魅力的是收藏灵魂,收藏情感,收藏记忆,收藏文化。记者最感兴趣的是贯穿于他收藏始终的关于民俗风情的鲜活记忆与诗意解读。他以作家的审美视角,面对一件件氤氲着人间烟火的活化石,脑海中浮现出的是记忆中一个个美好的生活意象、一幅幅生动的民俗画面,心胸间涌动的是一股股热爱的暖流、一缕缕悠远的情思。他的收藏物语,是诗,是画,是情的凝聚,是意的泼墨;一藏一语,就是一首首优美生动、清理交融的散文诗。(B)⑾

新闻推荐

乾县一中 德育工作百花齐放

本报讯(记者辛建斌)近年来,乾县一中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呈现出百花齐放满园春色的喜人气象。全员育人。每位教师都具有较强的育人意识,自觉地承担起育人责任...

乾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