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电大圆我大学梦陈希文

咸阳日报 2010-04-09 14:44 大字

上大学,接受国家高等学府的正规教育,是人一生求之不得的事。圆大学梦,对我这个知识浅薄的人来说,尤为迫切。上中学期间,因“文革”动乱的影响,我高中毕业后没有继续上学深造的机会。回家劳动几年,国家高考制度还未恢复。后来参加工作,成为人民公社的职员和干事,当了襄渝铁路的工人和干部,工作十几年后,终于盼来了一次上大学的机会,让我如愿以偿。

1983年的县级机构改革,按照“四化”标准选拔干部进入各级领导岗位。这次改革,在社会上传递着一个人们普遍关注的信息,“年龄是个宝,文凭不可少”。事实上年龄和文凭已成为机构改革后进入仕途的两个刚性条件。在这种形势下,社会上逐渐兴起了“文凭热”,有颁发文凭资质的学校和行业纷纷办班,招生广告纷至沓来,社会上报名者也络绎不绝。

1984年下半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党政干部管理专业面向党政干部招生,我当时任团县委书记,经组织批准,报名参加了全国统一考试被录取。报名的初衷,既有获取大专文凭的功利思想,更重要的是看重人生旅途上这次深造的学习机会。

中央电大在全国设置了若干教学点,学制为脱产学习2年。教学缺少教师当面授课,采取发给课本和学习资料,依托广播电视网络听教学录音、看录像和自学为主的方式。教学点可根据学习需要,在社会上聘请有专长的教师重点辅导。咸阳市在乾县党校开设了两个教学班,乾县、永寿及市属单位共有40多名在职干部参加脱产学习。学员们来自各行各业,方方面面,我被分到二班,大家推选我当班长,来自乾县师范学校的王芳闻同学任学习委员,还有生活委员、文体委员等。学员都是成人在职进修,学生干部主要是为大家学习搞好服务,我只是为大家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在校期间更珍惜与大家一起相处的日子。

我们所学的党政干部管理专业,两学年设置20多门课程,每学期都有五六门新课。按照学科设置要求,每学期每门课考试要达标、合格并非易事。记得第一学期在咸阳统一考试,第一门课考下来,考点对违反考场纪律的数十名学员分别给予降分、按零分计算、取消考试资格、开除学籍等公示处理。严厉的处理结果就给学员们敲了警钟。尔后,每学期考试,都是全国统一命题,统一阅卷,分数公开,结果总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学员成绩不合格。对不合格者只准在规定的时间补考一次。若再补考不合格者,以自动退学论处。因此,和我们一起学习的学员,中途退学者亦有之。

严酷的考试现实,给学员们以深刻的警示:电大的文凭并不好“混”,必须自加压力,负重奋进,攻坚克难,认真、扎实、刻苦地学好每门课程,待全部课程都考核合格了,才能拿到毕业文凭。况且电大是以自学为主,不懂的问题又没有老师当面讲,仅凭听录音、看录像是远远不够的。要学好弄懂设置的各门课程,客观上是存在一定困难的。那时,我只感到学习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压力大,并不轻松。开初上电大那阵,我按照教学班的安排,给自己订出了学习计划。凡集体听录音看录像或听辅导课,我都坚持去校学习,此外,一般都在家自学,因那时我的儿子陈敏出生不满2岁,妻子上班,我在家既照看孩子,又兼顾学习,可一举两得。寻常因家务耽误了学习,往往在夜深人静之时,我还在灯下苦读。沉重的学习和家务负担,使我深感人在未成家的青年时代,才是无忧无虑学习的“黄金时段”,一旦有了生活担子,学习就不那么容易了。经过艰苦的努力,我总算坚持了下来,两年学完了全部课程,每学期考试侥幸过关,最后如期拿到了大专毕业证书。(C)③

新闻推荐

无怨的抉择无悔的人生——记市劳模、乾县环卫处保洁员宋淑芳

保洁员宋淑芳正在打扫卫生本报记者陈飞十二年如一日奋战在城市保洁第一线,把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给环卫事业,用辛勤汗水换来了城市的干净整洁,用言传身教引导市民热爱家园,在大街上谱写了一曲爱岗敬业、...

乾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乾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