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中医健康管理服务优化方案相关研究
儿童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是社区健康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管理服务技术的开展实施在社区医院,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2013年国家将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工作纳入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儿童中医健康管理被社区单位纳入重点关注课题,“儿童中医调养服务”当善于实践,敢于创新,渭城区儿童健康管理科学普及及交流实施项目,以“藏象学说”“体质学说”为技术核心,以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为主体,开展各健康状态儿童健康服务,不懈探索社区儿童保健新方法、新模式,焕发出基层保健队伍的新活力。
一、中医保健理论及运用
1、藏象学说
(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调畅气机,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甲、开窍于目;心主血脉,心主神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化生气血,脾和知五味,在体合肌肉,开窍于口;肺主呼吸,肺主水液输布,肺开窍于鼻,肺外合皮毛;肾为先天之本,促进生长发育生殖,肾主骨生髓通于脑,主水液代谢,司二便,其华在发,开窍于耳、牙齿。
(2)小儿藏象特点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常不足,肺娇易病-呼吸系统疾病;脾常不足,脾弱易伤—消化系统疾病;肾常不足,肾虚易损-泌尿系统疾病;心常有余,心热易惊-神经行为疾患;肝常有余,肝旺易搐-神经行为疾患。
2、体质学说
体质因素不仅决定着发病与否,而且显示发病的倾向,疾病性质及转归。病邪侵入人体后,随着人体阴阳盛衰,虚实差异,有化热或形成寒证的不同。先天因素主要取决父母,孕妇的寒热虚实,起居饮食及七情等都会对宝宝的体质形成有影响。后天因素包括饮食、地理环境、体育锻炼、精神因素等,对体质的形成和改变都有很大影响。
常见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气虚质-易患感冒、支气管炎、肺炎、鼻炎,便秘,腹泻,遗尿;内热质-易发热,易患扁桃体炎、咽炎、口炎等;气阴两虚质-易患反复感冒、咳喘、咽炎、便秘;痰湿质-易患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且易腹胀腹泻,肥胖;特禀质-过敏性疾患。
3、中医的“治未病”思想
“治未病”的思想源远流长,《黄帝内经》有载:“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如今这一古老的中医智慧,为孕期保健、儿童饮食、睡眠、运动、情志保健提供了理论基础。
孕期保健:《世医得效方》指出“尝谓木有根茎,水则有源;根茎盛则枝叶昌茂,源深则其流必长。小儿禀父母元气而生成。元气盛则肌肤充实,惊疳积热无由而生 ,风寒暑湿略病即愈。元气虚则体质怯弱 ,诸症易生”。要重视孕母健康,调体优生优育,做好孕期保健,均衡营养,保持正常的孕期体重,促进宫内健康发育,预防宫内感染,使小儿胎禀良好。
饮食护理:饮食有节,勿嗜食膏粱厚味辛辣之品,养成偏食的习惯,饮食强调吃“足”、吃“全”,既防止青春发育提前,也可避免厌食、营养不良、食积发热咳嗽等病证,减少食复。
运动调护:生长发育期的小儿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适度运动,劳逸结合,做到“形劳而不倦”。
睡眠调护:睡眠时阳气处于闭藏的状态,所以睡眠可以调养人体的阳气,使阴阳平和。儿童经常睡眠不足还会影响身高和智力的发育,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和生活质量,长期睡眠不足还会也会导致肥胖。
情志调护:五脏对应五志,五脏调和,情志安顺。小儿心神怯弱,智识未开,情志易受影响,出现情绪波动。情绪发育在出生后第一年就已经开始,若婴儿未能通过及时、定时、适量的咀嚼消除紧张、感受愉悦,则情绪上变得易激惹,生理上也会出现腹胀、吐奶等问题。结合患儿体质类型进行情志调摄。
基于中医预防和保健理论、治未病思想、体质辨识调理理论体系学习,开展科普知识宣传,社区管理工作与社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社区儿童家长对中医保健相关知识的掌握度,对中医健康管理认知度、参与度不断提升,“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与无事之前”中医治未病社会健康氛围逐渐形成。
二、医疗中突出中医药优势
反复呼吸道感染、鼻炎、扁桃体炎等是儿童常见病、多发病,与体质及脏腑功能相关。近几年免疫及神经行为疾患逐渐增多。
疾病因素作为影响因素之一,与营养、睡眠、运动、情绪等因素共同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除平素注意体质等调理外,积极防治常见病,在用药中避免过用温燥、苦寒、峻猛之品,以免伤及五脏功能,损伤稚阴、稚阳,有助于疾病防变。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在辨证论治原则下,形成治疗思路,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通过调节患儿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预防及治疗疾病,改善患儿体质。
自古有“良医不废外治”之说。由于小儿具有服药难之特点,在医疗中突出中医捏脊、推拿、中药贴敷、灸法等中医外治特色优势。
捏脊:捏脊就是根据五脏对应不同季节的关系,结合孩子体质的不同,进行相应的推拿手法治疗,每个季节,推拿治疗15-30天。可以起到增强体质,防病保健的目的。春季+肝经,夏季+心经,长夏+脾经,秋季+肺经,冬季+肾经。
推拿: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法操作,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促进机体自然抗病能力的防病治病方法,推拿基本处方:推三关,补脾,推板门,清补大肠,摩腹,捏脊。手法技术要领:持续、有力、均匀、柔和、深透。适应症:反复呼吸道感染,厌食,便秘,生长发育迟缓,睡眠障碍等。
艾灸可起到温经散寒、通经活络、健脾益气等作用。适合于气虚质、痰湿质、特禀质的体质调理,也用于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五官科病症、遗尿、功能能性腹痛等的治疗。
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力作用于肌表,传于经络、脏腑以达到“内病外治”的作用。适用于感冒、咳嗽、哮喘、汗证、泄泻、呕吐、便秘、积滞、夜啼、厌食、遗尿等疾病的治疗。背部腧穴、神阙、涌泉都是常用穴位。其中伏九贴敷是每年在三伏三九进行贴敷,可以起到激发经气,调整阴阳的作用,预防虚寒性病证。适用于: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慢性咳嗽,鼻炎,遗尿,腹痛等病证。
三、临床应用方面注重家庭介入
基于中医理论指导,艾灸、捏脊、推拿等中医护理技术具有临床疗效良好、安全性好、用法易于掌握的特点,适合家庭推广应用,结合儿童健康管理现状,定期组织家长参与穴位按揉、体质调理知识的讲座,提高家长保健意识,讲座结束后进行小组活动。小组活动内容包括病情交流、反馈、按摩动作演示等。演示推拿手法后,医务人员手把手教儿童、家长穴位按揉基本手法,带领家长为小儿提供摩腹、捏脊、揉足三里、补脾、清胃、清大肠穴位按揉,并邀请儿童进行“小小中医师”体验,亲子互动穴位按揉,改良了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方式,在一定程度解决了儿童穴位按揉难配合,带养人依从性低的现实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成效与社会效益。
体会
儿童中医健康管理事业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以“脾胃”为核心进行健康管理。中医的脾胃包括现代医学的整个消化系统,主要是胃,大、小肠等。
生理情况下,胃肠道保持一定的推进运动,以完成对其内容物的运输、机械性消化和促进化学性消化吸收功能。儿童脾胃病的基础疾病主要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动力障碍的病理学改变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机制。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恣食生冷油腻,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兼感外邪而影响脾胃纳运功能,以致饮食停积中州,气滞不行而成。积滞病位在脾胃,临床表现为纳呆,口臭,恶食,大便秘结等胃肠症状,同时亦易累及他脏而出现各种症状。
外治疗法具有起效快、不良反应少、患儿易接受的特点。
按揉足三里可加快胃排空,摩腹可以使健康人的胃肠蠕动增强,按揉足三里、摩腹对餐后饱胀不适、早饱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儿按揉穴位、摩腹、捏脊起到扶正固表、健脾和胃、清热通便作用。贴敷基础方中药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健脾和胃消食,神曲谷芽麦芽消食化滞,槟榔去陈莝以消食,厚朴行气宽中,夜眠不安者加灯芯清心火,蝉蜕平肝熄风治疗小儿夜啼不安,药粉与黄酒混合贴敷于神阙,药力作用于肌表,传于经络、脏腑达成积滞去,腑气通,脾胃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作用的。
优化方案重视调护,临证注重指导家长帮助小儿养成良好得生活起居习惯。如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观察患儿的冷暖变化,适时添减衣物;运动方面嘱咐家长应有意识地增强患儿体育锻炼,以改善其体质;饮食方面嘱患儿以清淡、富含营养为主,尤其是少食肥甘厚味,忌食生冷辛辣及干果类食物等,同时重视向家长传授推广穴位按揉技术,在儿童疾病治疗增加中医内调外治占比,减少药物危害儿童体质。
探索合理有效的儿童健康管理模式,在社区儿童保健工作中运用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针对不同健康状态、不同体质,逐步实现群体化与个体化预防保健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发挥科普宣教、中医保健“简、便、廉、验、”的优势,建立起一套适合在基层推行的儿童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形成规范的儿科疾病中药医防治健康管理服务方案具有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陕西省提升公众科学素质计划项目(编号:2020PSL020)
参与人员:崔霞、杨红莲、韩大维、郭仙荣、王晴、陈海利、韩明星、王敏、胡瑞侠、李卫芹、路艳艳、李世娜、胡雪娟、杨楠、刘彩
咸阳市渭城区建国路社区卫生服务站 韩红艳
新闻推荐
冯西海咸阳火车站附近有一家酸汤水饺,汤好,饭好,老板好,环境好,但对这家店面的印象却与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曾担任咸阳市美...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