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大案牍术” □高 涛

西安日报 2020-06-22 05:42 大字

“大案牍术”出自热播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成为观众热议名词。大案牍术作为作者马伯庸根据剧情发展和契合时代热点编纂出来的古代“秘术”,在真实唐史中应该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是说古代就没有这种数据技术,相反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类似大案牍术的应用。

大,指数量多、范围广;案牍,是中国古代官方文书的统称,用于记录信息、资料,包含一些零星的数据。术,指方法。“大案牍术”中,百姓添丁新丧、婚配嫁娶、买卖货物等事,都会进行登记,然后进行演算推理,就可以在纷繁复杂的文卷档案中,发掘有用信息,这和现代大数据原理相似,也可以说,这是现代大数据技术的源头或雏形。

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国相管仲就通过对农业生产信息的统计分析来制定相关农业生产政策,如《河渠书》《货殖列传》《地理志》等史籍里,都有关于手工业、战事、山川地理、天文水文等大量统计数据。

秦商鞅热衷于大数据。据《商君书》载,秦朝行政管理倚重户籍管理并收集有人口性别、马匹、牲口草料等十三类数据,且每年更新上报咸阳留存,供中央掌握和随时备用。

著名鸿门宴时,萧何力劝刘邦退汉当王后徐图之,就是因为在秦朝官府里当过主史,进入咸阳查阅户籍获得了天下地理、人口、赋税记载,为建立大汉预测时局并提供了物资基础。(“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史记·萧相国世家》)

“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没有文书档案的收集分析,怎知诸葛亮如此敬业?

中国最鼎盛的唐代,基于均田制采取“租庸调”田赋制度。“租”指国家配给百姓田地耕种,百姓在接受田地的期间交纳一定租额,年老以后将土地还归国家;“庸”指个体所需承担的劳役,每年为国家免费干活一段时间;“调”指百姓每年要进贡朝廷。为实行“租庸调”制,唐朝建立了账籍系统,对人口户籍信息进行记录,根据家产多寡分为9等,每3年重造一次。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就曾利用往年人口、耕田、国家收入、官员人数等统计数据分析了经济发展速度,进而提出了“罢减冗费”建议。电视剧里的徐宾,就是对账籍系统进行调阅——“靖安司草创之时,地点定在光德坊。这里同坊有京兆府,便于案牍调阅。”并创立了大案牍术。

在大案牍术的作用下,富足强盛万邦来贺的唐代,人口经济繁荣,军力威震天下,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一套优良完善的制度,就能够确保实行,更重要的是,制度还需要人,比如基层官吏数十年如一日地记录对比,一旦松懈则帝国衰落。

到了宋代,历史上明确记载:统计信息方法除沿承唐代平衡分析法还发展了对比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法。而至明朝,大案牍术的面目变成了政府普遍使用的黄册制度与鱼鳞册(图)。黄册是登记户口的,鱼鳞图是登记田亩的。两者都使用了索引技术,这才能把近千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着的每一个人管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不同朝代和不同时期,大案牍术所产生的功效是不同的。大案牍术在清代中叶遭到雪藏,康熙宣布全国丁银数额为永久丁银征收定额,以后额外添丁,不再多征。国家再也不需要人口数据,于是便不要丁册了。

一百万个名字中寻找特定一个名字,像是大海捞针,但若查字典,你可用“部首检字法”“拼音检字法”“四角号码检字法”一次索引成功。天字第一号《康熙大字典》就是由古代档案管理化用而来,这也是“二分查找法”的威力。

事实上,“大案牍术”就是数据存储、查询、分析等相关技术。而现代大数据技术核心就是这几方面,并更为复杂、更趋完善、更加高速,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存取、基础架构、数据处理、统计分析、数据挖掘、模型预测、结果呈现。大案牍术,类似现代大数据技术,但远非在时代发展中获得新生的现代意义上的大数据。

今天,上至官方数据,小到个人征信,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都在普遍使用这项古老的技术。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产生和传播更快、更广、更深,人们获取、利用和分享数据也更加实时、便捷。

新闻推荐

检察公益诉讼助力全市国有文物保护

本报讯(记者吴红)近日,咸阳市检察机关与文物保护部门联合,开展国有文物保护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通过公益诉讼保护国有文...

咸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咸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