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贫娃多 45年前贴告示将『老七』送人 八旬老太如今想再看儿一眼

华商报 2018-07-10 04:09 大字

提起小儿子,荆芝兰特别开心,话也多了起来华商报记者 史嘉婷 摄

1973年春天,一个小生命降临在荆芝兰家。然而,宝宝出生后,面对已苍老的高堂、未出嫁小妹和7个未成年的孩子,供养家中11个人的重担几乎全部落在了孩子父亲身上。经过一个月的内心挣扎,她和丈夫狠下心,做了一个决定:“已经生了6个孩子,实在养不起,把小儿送人,总比饿死好。”

>>家贫娃多

贴告示将小儿送人

1973年春节后不久,原本已是3个男孩和3个女孩的母亲的荆芝兰产下一名男婴。荆芝兰和丈夫张振中靠务农为生,收入微薄。养活6个孩子和年近七旬的小脚母亲,已让他们的生活捉襟见肘,“要不,把小儿子送人吧。”于是,在小儿满月那天,两人痛下决定,开始给小儿寻找养父母。

记者根据荆芝兰大儿子张金社提供的六七年前的一份报纸了解到,当年,荆芝兰夫妇曾在咸阳国棉一厂门口贴过告示,告示上写明自家的住址以及小儿的生日,让有意领养的人直接到家里领孩子。告示张贴当日,就有一对夫妇来荆芝兰家,但因对方表示,领养孩子后断绝一切往来,荆芝兰回绝了这对夫妇。次日,荆芝兰家里来了一男一女,两人并不是夫妇。男子是陪朋友的妻子来领养孩子。

荆芝兰说,男子介绍他朋友是军人,正在外地出差,没能前来。听说领养孩子的是军人,荆芝兰点头答应。然而,对方要立即抱走孩子,心有不舍的荆芝兰告诉对方,等孩子满40天,她和丈夫亲自将孩子送过去。

10天过后,根据对方留下的地址,张振中用架子车拉着荆芝兰将小儿子送给了他人。“没有见到孩子的养父。”荆芝兰说,小儿的养母是位裁缝,还给她扯了蓝色涤卡做了件大襟上衣。

几日后,荆芝兰再次来到孩子养父母家中,给对方送来小儿的出生证明。养父母的邻居见荆芝兰短短几日消瘦很多,想必是舍不得小儿,便对她说:“要舍不得孩子,就把他抱回去吧。”

“当时再去的时候才没几天,我瘦了,但是娃胖了,可能小娃本身也长得快,大变样,脸圆溜溜的,真漂亮。”荆芝兰说:“看娃这样,我就知道娃跟着他们能过好日子,总比跟我们挨饿好。”听到孩子养父母邻居的话,为打消孩子养母的顾虑,荆芝兰告诉对方,不会再来打扰他们的生活。

>>为完成老伴遗愿

曾通过报纸找孩子

从咸阳返回家中,张振中听到妻子“不会打扰他们生活”的承诺,险些和荆芝兰翻脸。他还想看看儿子。然而,承诺已出口,每每张振中提出想去看小儿子,都被荆芝兰制止。直到十多年前,张振中临终前还曾特别叮嘱,希望荆芝兰能找到小儿子,帮他看一眼孩子。

然而,一想到小儿子跟着养父母过上好日子,以及当年自己的承诺,荆芝兰总是狠下心来说,自己不想小儿子。一晃近十年又过去了。一天,张振中一直想看小儿子以及临终前的愿望不胫而走,被一位亲戚知道。这位亲戚带着一位记者来到荆芝兰家,想帮她寻找儿子。这就有了先前说到的那张报纸。当时,荆芝兰还跟大儿子一家住在西安市长安区高桥街办西马坊村。

提起那次记者来访,荆芝兰懊悔不已。“当时记者走前问我想不想小儿子,我说不想,但是其实这些年我一直都想。”荆芝兰告诉记者,也许是因为知道儿子送到军人家里过上好日子,自己放心,同时也总惦记着当年的承诺,自己当时也没多想就脱口而出。

“那位记者在报道里写着,那个家属院有人说确实有姓崔的一家人,但是已经举家搬到吉林。”张金社说:“但是我母亲当时跟记者说不想。当时如果母亲说想弟弟,多跟记者联系,也许已经找到了。”当年母亲随口而出的“不想”,成了全家人心中的遗憾。

>>许多事情已经忘记

却想见小儿一面

目前,年过八旬的荆芝兰和大儿子张金社住在西安市西咸新区沣西新城西张村的一栋两层楼里,四世同堂。

“想见!”6月30日下午,提起寻找小儿子,荆芝兰时而开心,时而泪水在眼眶打转,时而又懊悔不已。如今,81岁的荆芝兰对许多事情都已经忘记,既不记得小儿的生日,也不记得当时送他到养父母家时给他穿的衣服。“当时那么穷,也没拍过照片,要是能拍张照片就好了。”对于小儿养父母的信息,荆芝兰知道的并不多。现在,她只记得孩子的养父是位军人,孩子的养母是位裁缝。两人年龄与自己相近。

“从没见过孩子的养父。”荆芝兰说:“只知道娃送去的时候,他们已经有一个女儿,但我也没见过。”

“我们1973年农历4月28日订婚,当时弟弟已经送人了。”张金社妻子说:“满40天送人的,这样推算下来,生日可能是那年农历二三月。”十五六岁订婚,张金社已经懂事。他告诉记者,自己曾在本子上记着:“老四之父崔某某。”

“当时还没起名字,送人后叫啥也不知道。”荆芝兰称,小儿子送给养父母时穿着棉衣,自己不记得颜色。但是孩子送去后不久,自己还曾到村上开证明给养父母送过户口。那么,到底是送人时还没有起名字,还是年迈的她已经记不清,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现在的荆芝兰时不时就想起小儿子,想见儿子一面。“一看到电视节目上母子团圆的场景,她就想老四。”听到大儿子这么说,荆芝兰眼眶中的泪水在打转。

>>家属院早已物是人非

崔姓住户已搬往吉林

荆芝兰称,小儿子当年被送到了国棉一厂对面的军分区家属院,“我还记得家属院是个圆洞门。”荆芝兰说:“当时都是瓦房,现在也不知道是啥样了。”

咸阳市人民东路的国棉一厂对面附近确实有军分区家属院,但却已经没有了瓦房,也没有老人所说的圆洞门。

根据荆芝兰及其家人提供的信息,小儿子45岁,养父母现在可能有七八十岁了。6月30日下午记者采访前,张金社意外得知邻居钟先生在该家属院做门卫。钟先生告诉记者,自己自80年代开始在该小区工作,之前确实有崔姓住户,但不知道名字,所以也就更不知道是不是孩子养父崔某某了。他还表示,几十年过去,小区早已物是人非。“现在小区里住的基本都是之后来的新人。寻找起来很困难。”钟先生说。

张金社提供的报纸上,在稿件结尾提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向记者介绍了一位姓郭的老人(后称郭师傅),称该老人是小区的“百事通”,在小区里住了近半个世纪。当时,郭师傅称,崔某某以前就住在该小区,但二十几年前已举家搬往吉林。对此,张金社一家人都表示,“知道在吉林哪儿就好了,我们直接坐飞机过去找。”华商报记者 史嘉婷

新闻推荐

西兰路街道办党员志愿者为困难群众送关爱

走访社区贫困户近日,咸阳市西兰路街道办辖区农业银行咸阳秦都支行组织青年党员志愿者,深入社区慰问困难群众。在社区贫...

咸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咸阳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