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冬日的食肉之风

颍州晚报 2018-04-02 10:58 大字

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节气“大寒”,也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在古代,腊月一到,人们便着手准备过年的肉食品了。民间至今仍喜食的“腊肉”,便是在这个月里开始制作的。在古代,冬天最受欢迎的食物是肉食,但不同的朝代吃什么动物肉却各有讲究。

周代北风渐起“食麻与犬”

秦汉时期“膳用六牲”

《周礼》中对上古周王的饮食有详细记录,在肉食上“膳用六牲”。所谓六牲,即猪、牛、羊、鸡、鱼、雁(鹅),另说六牲指马、牛、羊、鸡、豕、犬。但实际生活中的食材肯定不限于这几种动物肉,而应该更为丰富。

俗话说“狗肉不上桌”,言下之意是说狗肉档次低,正规宴席中不用狗肉。其实,至少在魏晋以前,民间吃狗肉比吃羊肉、猪肉还普遍。

先秦人对狗肉崇拜异常,民间有“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一说。在周代,吃狗肉之风即已盛行,从天子到平民都很喜欢吃狗肉,从《礼记》记载来看,周代从北风渐起的秋天就开始吃狗肉,“月食”篇中称,“孟秋之月……食麻与犬”。在周人的“乡饮酒礼”中,狗肉也是少不了的。

因为先秦人对狗肉情有独钟,屠狗是当时社会上最常见的职业之一。《史记·刺客列传》所列五大刺客之一聂政,当年便曾以杀狗为生,即所谓“家贫,客游以为狗屠”。

先秦时代的人喜食狗肉,已为现代考古发现所证明。2010年11月,在陕西西安咸阳机场二期考古工地上,清理出一座距今2400多年的秦墓,出土的青铜鼎中便发现了“狗肉汤”。

到了汉代,吃狗肉风头依然强劲,这可能与开国皇帝刘邦的喜好有关。刘邦出身于今江苏境内的沛县,沛县吃狗肉很特别,狗肉与生花椒粒一起嚼,风味别致,既无狗肉的土腥味儿,花椒也不觉得麻辣。

刘邦手下一班将帅也都喜欢吃狗肉,大将军、老乡樊哙早年也以“屠狗”为业。当年刘邦打败西楚霸王项羽,夺得天下后回沛县,宴请故旧,一面大块吃肉大口喝酒,一面吟唱《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秦汉及以前人喜欢吃狗肉,可能与迷信狗肉品质有关。古代传统养生学认为,狗肉是温补佳品,唐孟诜《食疗本草》称:“狗肉补五劳七伤,益阳事,补血脉,厚肠胃,实下焦,填精髓。”五代《日华子本草》里也有意思差不多的说法:“犬肉,暖,无毒。补胃气,壮阳,暖虚劳,益气力。”

秦汉及以前人虽然喜欢吃狗肉,但也不是什么狗肉都吃,对狗的形态、品种、毛色都很挑剔。《周礼·天官冢宰》称,“犬赤股而躁,臊。”意思是说,脚大腿股里侧没有毛,行走又显得急躁的狗,其肉有臊味,周人认为这样的狗肉不能吃,吃了有损健康。在所有毛色的狗中,黄狗肉在古人看来营养价值最高,《食疗本草》称,“黄色牡者上,白、黑色者次”;《日华子本草》亦称,“犬,黄者大补益,余色微补。”

北齐“生两男者赏羊五口”

唐代发明美味“羊羹”羊肉泡馍

进入南北朝时期,中国人的食肉之风减弱,这一方面与连年战争,畜牧业生产受到影响,肉食品供应紧张有关,更与这一时期佛教“戒杀生”、素食风尚兴起有关。

到了隋唐时期,中国人吃肉之风又起。秦汉时期广受民间欢迎的狗肉,被羊肉所取代。狗肉在餐桌上的地位急剧下降,也许“狗肉不上桌”的概念,就是从隋唐时代开始形成的。

羊肉其实在南北朝时已比狗肉受到青睐,甚至比养猪更受重视。在北齐朝,官方还用羊来奖励人口生育,《北史·邢邵传》记载,当时生两个男孩子就有奖励,可得到五头羊,即“生两男者,赏羊五口”一说。而在先秦时期,则常用狗、猪作奖品,《国语·越语》记载,越国为了鼓励人口繁殖,规定“生丈夫(男孩),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

在唐代,羊肉的地位如日中天,“羊羹美酒”为当时文人津津乐道。隋唐人喜欢吃羊肉,除因为羊肉本身美味外,与崇尚羊肉的滋补作用不无关系,与狗肉相比,羊肉的御风寒效果更明显。

羊肉,古称

新闻推荐

咸阳市司法局举行法律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宣誓仪式培养职业法律人的强烈责任感

  阳光讯(记者韩永国)3月27日下午,咸阳市司法局举行2017年度国家司法考试咸阳考区法律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宣誓仪式。咸阳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戴建强同志出席并为考试代表颁发了证书...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