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20年爱相知 华商20年 感谢你一路陪伴

华商报 2017-06-30 09:08 大字

华商报改版20年以来,在咸阳市委市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读者朋友的热情厚爱下,不断进步,茁壮成长。在改版20周年之际,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俊民寄语华商报,希望华商团队再接再厉、永葆青春。同时,也有很多热心读者来电,寄语华商20周年。

咸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俊民寄语

永葆青春活力 讲好咸阳故事

华商报讯(记者 刘军伟)在喜迎建党96周年之际,《华商报》迎来了改版20周年。昨日上午,咸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俊民表示,《华商报》改版20年来,为反映百姓心声、宣传咸阳正能量、促进咸阳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希望华商新闻团队发挥优势,再接再励,永葆青春,讲好咸阳故事,弘扬咸阳精神。

1997年7月1日《华商报》改版,此后设立咸阳记者站。20年来,《华商报》以“民本为魂、民生立报”的办报理念,为读者奉献最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马俊民指出,作为一张都市生活类主流报纸,《华商报》始终坚持敏锐独特的平民视角,客观公正的报道角度,敢于直言的媒体性格,赢得了咸阳市民的喜爱,尤其是此后创办《今日咸阳》“华商头条”等报网结合的多媒体平台,让咸阳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得到宣传,为咸阳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马俊民代表咸阳市委、市政府,向《华商报社》致以诚挚的祝福。他强调,当前,咸阳正处于追赶超越、创建文明城市、着力***的关键阶段,希望《华商报》一如既往发挥主流媒体优势,聚焦发展,关注民生,永立传媒创新发展的潮头;希望华商新闻团队永葆青春活力,深入基层一线,采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讲好咸阳故事,弘扬咸阳精神,为加快建设富强、人文、健康新咸阳做出更大的贡献。

环卫工写诗 寄语华商

张平凡是《华商报·今日咸阳》的忠实读者,今年已60岁,是西咸新区世纪大道东段的一名环卫工,每天,除清扫街道外,张平凡还有一项任务——看报。

6月29日上午,室外温度34℃,一批环卫工却正是工作时,张平凡头戴一顶草帽,一辆环卫垃圾车,车头挂着一瓶白开水,开始工作。

张平凡说,他在工作之余去看报,即使当天耽误了,第二天也会补回来。常常看到一些有关民生类报道,如公交卡一卡通、好人好事正能量等贴近百姓的报道吸引了他。张平凡说,他是平凡中的一位,他平凡的事迹也曾被报道过。

这份报纸传达城市的信息外,刊登的诗词及书法作品,也是张平凡的最爱。“每天看报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每逢时事热点问题,触发他的灵感,便写上一首,用通俗的语言文字诠释身边的变化。他看到《华商报》及《华商报·今日咸阳》创刊纪念,他便回家创作了一首诗《百姓寄语》——

华商20正丰华,

今日咸阳7岁了。

相得益彰近人民,

三秦父老都爱它。

根植秦岭渭水间,

紧贴生活促梦圆。

大声疾呼正能量,

一带一路把劲添。

张平凡说,看着咸阳的日新月异,他也见证了这份报纸的发展,承载着百姓的寄望。

“希望咱这报纸一直关注百姓,我也将看报的习惯坚持下去。”张平凡说。华商报记者 王蓉

耳聋大妈坚持读报

“报纸是我的声音”

“我什么都听不见,所以报纸就是我的声音。我可以一天不吃饭但是不能一天不看报。”家住毕塬路马家堡村的秦新玲说,订阅华商报十多年,每天不管多晚多忙都要将报纸看完。

耳聋5年 用纸条交流

2012年5月,秦新玲正在市场买菜,突然感觉耳边嗡的一声响,随后就什么也听不到了。市场的嘈杂、商贩说的价钱,完全成了无声的画面。最终被诊断为神经性耳聋,从此她的世界里就没有了声音。

6月28日下午,华商报记者来到69岁的秦新玲家,老人精神状态很好,但因为听不见声音,她自己的说话声很大,关门时也会非常用力。简单的问题,秦新玲通过手势和口形就能明白,复杂一点的,就通过文字交流。吸引人的是,家里除了堆满用来交流的纸条,她两个书房存放着大量书籍报纸及书法,还有多个摘抄笔记本。

秦新玲说,她失去听力后,曾比较消极。和家人吵过、闹过,也带来了负面情绪。但生性好强的她不愿轻言放弃,试助听器、喝中药,甚至还找过偏方,但都没效。原本温柔的她开始变得暴躁,对老伴刘春运也失去耐心,经常发脾气、发牢骚。

当她逐渐平静下来便开始看书。她说,现今她帮别人带孩子补贴家用,并且老伴脑梗,家事繁重,有时没有时间看报,即使这样,在晚上大家都休息后,夜深人静时她都会把当天的报纸仔细阅读一遍。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内容进行摘录,写自己的感悟与看法,有时甚至会看到凌晨一两点。

订报十多年 每天坚持看

“订华商报都十几年了,报纸就是我的声音。”秦新玲说,不管多晚,读报看书的习惯她一直坚持着。当她看到好的文章、医疗知识、文件政策及美文阅读等,她就摘抄到笔记本上,看完华商报,她就存到书柜。她所有的信息来源都是报纸,让她了解大到国家出台新政策及社会热点,小到身边科普小知识。

“幸亏有书籍报纸陪伴母亲。”儿子刘雪峰说,他母亲很聪明,他们想说的一般都能猜出来,刚开始家人都不习惯,但只能想办法适应。这些年来,家里唯一不变的是用来交流的便笺本和书籍报纸。母亲每天都要写一些文字,这是她认为最有意义的事情。母亲曾写了一篇外祖母与外祖父的爱情故事,让他们了解老一辈朴素真诚的感情。也得知母亲作为长女曾为照顾弟妹,放弃教育事业。

不过,母亲现今过得很充实,他也仍坚信母亲的听力在某一天会恢复。华商报记者 王蓉 实习生 水甜

新闻推荐

全市3.8万考生明中考 提醒家长和考生提前安排好出行路线,合理饮食

华商报讯(记者王蓉)6月28日、29日,2017年中考举行,全市约3.8万名学生将走进考场。在此提醒考生,提前安排好出行路线,合理饮食。语文生物地理一卷制其他科两卷制昨日,咸阳市教育局基教科的工作人员介...

咸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咸阳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