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五零”服务 履行“兜底”责任——秦都公安分局开展“无户口人员登记百日专项行动”小记
本报记者 冯旋
一段时间以来,秦都公安分局集中开展了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百日专项行动”,成功落户25人,为推进全区创新人口服务管理,构建新型户籍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
据悉,该分局广泛宣传“零盲区”。集中开展“进村组、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单位,宣传户籍政策”“五进一宣传”活动,解答解决群众遇到的落户办证难题。家住联盟四路的93岁高龄老人李某,一直没有二代身份证,国家的爱心政策几乎与这位老人无缘。社区民警得知这一情况后,带着指纹识别仪,专程来到老人家中帮着采集指纹办理证件。老人的手掌已经无法伸直,指纹比较模糊,经过多次尝试终于采集到完整信息,一家人非常感动。老人的小女儿动情地说:“有这么知心的民警为民办事,真不知说啥好,我在这个院子里生活了三四十年了,不介意的话,小区的户籍政策宣传工作就交给我好了……”。
全面摸排“零死角”。采取“逐村逐户、逐人见面、逐人核对、逐人登记”的方法,由社区民警对辖区内人员摸排,逐人逐户登记造册。经过集中摸排,梳理出“成年因历史原因无户口”“无出生医学证明”“民间收养无收养证”“捡拾收养无收养证”等4类25户家庭。分局尊重事实,充分调查,采集DNA信息备案,区分情况落户,结束了多年“黑户”的历史。在摸排中,民警对无户籍且在外流动人员千方百计进行联络。
贴心服务“零距离”。对群众申请办理户口符合政策规定但手续材料不齐全的,主动提供清单,一次性告知群众需要补充的事项;能在网上查证核实的情况,不另外开具证明;可以不回原籍办理手续的,按照异地办理程序规定就近办理。按照“能落尽落、疑难从简、为民分忧”的原则,加强对无户口人员11种情况的研究,统一规范、统一标准,最大限度优化程序,让群众省心。渭城区金旭路金家庄村民林某,原系咸阳棉纺厂职工,1980年户口资料迁出时丢失,后来因病也记不清出生年月。社区民警及时联系其姐姐,深入了解情况。当得知林某可能是1948年1月1日出生,且咸阳市劳资委可能还有人事档案时,民警眼前一亮,马不停蹄赶赴咸阳市劳资委查阅资料。由于单位几经重组变更,资料繁杂不清。民警翻箱倒柜,硬是从上万份档案当中找到了原始资料,逐一复印标注。采集DNA入库比对,组织人像比对,无误后落户派出所集体户。
规范操作“零违规”。结合省人口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和人像比对系统建设,加强对无户口人员人像、指纹信息备案、比对、核实,确保登记身份信息的准确性和号码的唯一性。冯某某,智障女,现住秦都区双照镇消渡村。据其夫王某某称:2004年,其姑母从安康带回一个智障女,只知道是四川达县人,二人相依为命10年有余。社区民警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从人口信息网上查找与冯年龄相仿、籍贯为“安康”或“达县”、姓名或曾用名为“冯某某”的户籍信息,搜索没有结果后,带着冯的检材头发,立即驱车赶往安康、达县,协调两地公安部门联合进行人像比对和DNA数据采集,在确认不存在库信息重名的情况下,以夫妻关系落于王某某名下,并依据科学鉴定认定了年龄。王某某说,“现在媳妇户口落了,我终于敢和她一起出门了”。自“百日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已为全区763人办理了户籍登记或转移手续。
细心甄别“零差错”。针对无户口人员成因复杂、成份多样、年龄不同等特点,民警采取严谨、求实的态度,深入社区、村庄,走进单位、学校,多方调查,力求把每一种说法都查实,把每一个疑点都排除,不留疑惑,不留尾巴,放心落户,真正把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实行“首问制”。在工作台上设置“服务监督牌”,公布民警联系电话、监督电话,随时接受群众监督。对梳理的无户口人员逐片划分,由派出所所长和社区责任民警分别包干解决,做到“责任到人、持续跟踪、包抓到底”。户籍中队张阳说道,“虽然戴上了‘紧箍\’,任务重了,但群众乐了,我们值了!”(F)(2)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郑苗裔)5月11日上午,全市防汛抗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分析形势,研判问题,动员安排全市防汛抗旱和水库安全度汛工作。副市长程建国出席并讲话。会上,市气象局、市水文局分别通报了咸阳市汛...
咸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咸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