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咸阳民俗进课堂历史文化受欢迎

咸阳日报 2016-10-12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 景东旭

“汉唐旧址渭河桥,变为渡口有根源。秦康公送一政要,舅父重耳晋文公……”

前不久,当记者来到陶瓷厂学校,走进马丽娜老师的课堂,一阵阵明快的竹板声不绝于耳,伴随清晰的节奏,马丽娜老师精彩地朗诵着自己编排的关于咸阳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的快板童谣,讲台下,三年级的小学生们一个个聚精会神地听着,并一句句跟着朗读,一堂生动活泼的咸阳历史民俗文化课就这样深深地留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深处,这也成为该校积极探索引进“民俗文化进课堂”的有益尝试。

“咸阳悠久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后稷教稼、公刘垦荒、季历建城、周武王分封……作为咸阳人,应该为生活在这座伟大的城市而感到骄傲。”马丽娜激动地对学生们说:“家乡咸阳是宝地,咸阳名称有来历。山之南与水之北,古人称它均为阳。”这种简单易懂的童谣,学生们很感兴趣。不仅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而且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据悉,咸阳陶瓷厂子校的语文教师马丽娜,爱家乡、爱咸阳,一生的教育生涯和深厚的学养积淀,使她坚定了搜集整理和挖掘咸阳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为培养更多热爱家乡的下一代做贡献,她受到乡党董学武老先生编写的《老咸阳》的启发,编写出朗朗上口的历史民俗童谣,加上打快板的形式,引进小学课堂,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老咸阳都知道咸阳有一个怪异的汉字,这个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查不出,在《康熙字典》上可以查到这个字,读音是,是咸阳的特色面食裤带面。这字共有50多画,被誉为汉字中笔画最多的字。一个笔画繁多,写起来不简单的字,折射出秦人的憨厚与智慧,反映出咸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俗内涵。马丽娜老师编写的童谣中这样说道:“街道两旁开饭店,十有八九都卖面,宽得就像大皮带,咥上一碗饱一天。”学生们都喜欢这样的教学,在娱乐中掌握知识。

马丽娜编写的民俗文化内容主要就是简单、明了、顺口,很符合小孩子的记忆方式。孩子说非常喜欢这样的教学,希望老师能带他们去景点教学,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学习就有了方向。当天,董学武老先生听完课后说,将咸阳民俗文化引进小学课堂,使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传统文化,是非常实际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大家对这种有意义的尝试非常认可和喜爱。 (E)②

新闻推荐

咸阳市组织开展各县市区经济运行情况专项督查陈俊锋出席动员会并讲话

本报讯(记者张静远)10月11日上午,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俊锋主持召开全市经济运行工作督查动员部署会,就督查有关事宜进行了专题安排。陈俊锋指出,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这次经济运行督查,目的就是准确...

咸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咸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