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走独具咸阳特色农机文化新路子 刘辉 王彦明

咸阳日报 2015-03-16 22:33 大字

创建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是咸阳崭新的时代课题。在抓好示范点这个硬件的同时,必须抓好农机文化这个软件,做到“硬件要过硬,软件有特色”。发展农机文化,必须准确把握基本品质,挖掘凝练主题内容,开拓创新活动形式,靠高尚的思想道德和浓郁的人文环境,推动农机化事业健康发展。

一、准确把握农机文化品质。传统文化品质。早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农耕文化的祖先后稷就在咸阳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使中华农耕文明领先世界达一千多年。“第一帝都”、“马踏匈奴”、“苏武牧羊”、“中华地下博物馆”、“古丝绸之路第一站”等传奇故事,为咸阳农耕文化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神秘的色彩。在咸阳随便抓一把土,都能讲述一大段难忘的历史;随地泼一盆水,就能泼出一长串迷人的典故;随处挖一个坑,便能挖出一大堆鲜活的文字。这是发展农机文化弥足珍贵的宝藏。暖性文化品质。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像温暖的阳光滋润着三秦大地,农机工作者的使命就是通过发展“粮果畜菜”全面机械化,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温暖每一个农民的心田。这种暖性文化已成为农机化事业坚不可摧的基石。母性文化品质。咸阳农机化发展虽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历程,但农机人始终保持着宽广的胸怀和博大的包容性,保持着对农机事业的执着追求,这是伟大母性品质的真实写照,也是发展农机文化事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雄性文化品质。农机工作虽然具体,但却透着父亲般的厚重和庄严,农机人有一种不甘落后、追求卓越的精神和作风,有一种敢于较真、一丝不苟和担得起、放得下的品质和性格,这是发展农机文化的忠实依靠和有力支撑。

二、积极构建农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把抓好农机文化基础设施、服务队伍和特色景点建设,作为开展农机文化的“奠基工程”。建立农机图书室、农机技术放映室、农机宣传广播室,“三室”免费对农民开放,实行无障碍、零门槛进入。成立农机应急志愿者服务队、农机跨区作业服务队、农机职业农民锣鼓队、秧歌队、演出队,为开展农机宣传服务和技术交流搭建广阔平台。围绕重点项目建设,建立农机主题文化墙、特色景点休闲园和农机文化长廊,靠主题文化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实施农机城人文交流区、示范村农机文化中心、农机书屋、农机影视播放、农机信息资源共享、农机广播电视“户户通”、“农机技术送农村”、“农机人之家”等八项农机文化惠民工程,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农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试点先行、有序推进、规划引领、整体发展”的建设思路,实现抓点成线、辐射扩面、提升完善的发展目标。

三、广泛开展农机文化教育活动。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农机文化活动的“灵魂工程”,把“爱党为民的坚定信念、放眼‘三农\’的博大胸怀、扎根农机的崇高理想、不辱使命的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愈苦愈坚的顽强意志、雷厉风行的过硬作风、开放包容的开拓精神”等咸阳农机人特有精神根植于农机文化活动的全过程。定期组织政策激励引导、经验交流座谈以及参观见学、现场演示、高端论坛等活动,让群众亲身感受农机文化的巨大魅力。坚持把农机文化活动与提高农机工作者能力素质结合起来,建立农机文化与农机职业教育相融合的“文教联姻”新格局。充分发挥咸阳自然环境、社会历史资源和现代科技成果的优势,把活动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各界,覆盖到田间地头,渗透到农民家庭,形成“立体活动”格局,使农机文化活动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咸阳发展战略相匹配、与农民实际需求相一致,走独具咸阳特色的农机文化新路子。 (B)⒀

新闻推荐

市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审议意见交办会召开

本报讯(记者樊琼)3月18日下午,市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审议意见交办会召开,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肖芳出席并讲话。会议对市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各代表团讨论和审议各项报告时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了交办落...

咸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咸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