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城建工作好不好 人民群众说了算 市城建局开门问政邀请千余市民为城建工作打分

咸阳日报 2015-01-09 23:01 大字

本报讯(记者 李石)1月8日,市城建局举办“关爱环卫工人、寒冬传递温暖”暨“城建工作好不好、人民群众说了算”千人现场评议城建工作系列活动,邀请千余名市民给去年城建工作打分,并对建议、举报和媒体报道市政基础设施问题的市民进行现金奖励。

记者在活动现场看到,评议表上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道路清扫保洁、公厕管理、粪便无害化处理、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环卫作业的监管、绿化苗木的养护工作、市政道路维护改造工作、道路附属设施保洁、广场管理工作、路灯照明及设施管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共计11个项目。千余市民在评议表上填下对城建工作的意见。

“我觉得今年的城建工作搞得很好,所以打了满分。”市民姚昌利说,他在国棉七厂上班,每天都途经玉泉路,那个路段车辆比较多,交通状况复杂,去年玉泉路上修了自行车专用道,并对道路做了修补,如今通行条件已经大为改善。

有人打满分,但是也有人提出一些不足。市民赵平告诉记者,她家住在毕原路795厂生活区,每天早晨都会去西藏民族学院附近的菜市场买菜,发现市场周边的垃圾有时清运不及时。市城建局工作人员立即对问题做了记录,并表示会尽快处理。

评议活动结束后,市城建局相关负责人对建议、举报和媒体报道市政基础设施问题的市民进行奖励,每人发了50元奖金,给200名家庭贫困的环卫工人每人发放了300元慰问金。市城建局副局长蒙群介绍,去年10月份至今,市民建议、举报和媒体报道市政基础设施的问题共138份,有效件98件,他们都进行了回复,并拿出详细的拟办意见,向局各科室和局属各单位下发督办通知,要求按照时限完成督办任务。这些反映的问题客观、准确、及时、中肯,充分体现市民的主人翁意识。他们将持续开门问政,支持奖励对城建工作提意见和建议的市民,并加大考核督办力度,让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位市民都倍感舒畅幸福。

短评

我们需要“打开天窗说亮话”的勇气

吕聪

大庭广众、众目睽睽,官员在广场被群众当场责问,或耐心解答,或详述缘由,或面红耳赤,或满头大汗,又或面对群众的连环发炮,还要认真地做着记录,满脸欢笑解答问题。这样难堪的场景,看起来像让官员丢了面子。殊不知,正是接了地气,才暖了民心。

从2014年1月22日,咸阳市城市建设管理局第一次把下属8个单位和1个代表局机关单位的共9张办公桌搬到广场问政以来,已组织开展5次广场问政。不管是群众反映的“城事儿”,还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市城建局把各种问题归纳整理,记录在案的现已超千件。各单位一把手公开承诺:每件事儿定有回音,研讨解决措施,公布办理时限,并接受全市人民的监督,让每个人都亲眼见证和真实评判问政的落实情况。

面对面问政倾听民意,帮助政府单位、部门及时发现问题。通过问政,政府权力的运行方式和职责范围清晰呈现,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更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切实体现。

梳理近年来的媒体报道,公开问政并非新鲜事,一些省份开展电视问政,某些地方开门问政,这种酣畅犀利、直面时弊的问政方式,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希望广场问政可以继续搞下去;期盼更多单位、政府部门都能有打开天窗说亮话的勇气,让开门问政这种形式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新闻推荐

唱响文化养老主旋律 ——2014年全市老干部工作回眸

白泉蔡博本报记者王高峰老干部是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支撑。2014年,咸阳市老干部工作围绕“一个目标”(老干部队伍和谐稳定)、达到“两个满意”(党组织满意、老干...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