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漫话“冬至” 周荣光

咸阳日报 2014-12-16 23:02 大字

12月22日是二十四节气的“冬至”。冬至在古代是一个重大的节日,有“冬至大如年”一说;在今天,人们同样重视和惦念这个日子,视它为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气。

人们重视“冬至”,首先因为这一天在衡量气候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节气,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冬至”之后,冬天还有两个节气,分别是“小寒”和“大寒”,而这正是冬天中最寒冷的时候。民间有句老话:过了“冬至”便进九了;而九九之中,就是冬去春来。有一首“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寻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几个九,就代表着冬去春来的几个不同阶段。而从“冬至”开始,寒冷阴森的天气就到了极点,阳气初萌而冬尽春回的日子也就随之到来,所以杜甫说:“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小至》),范成大说:“舟中万里行,灯下一阳生”(《冬至夜发峡州舟中作》)。又知道了冬至这天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因而白居易说:“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冬至夜怀湘灵》);“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冬至宿杨梅馆》)。读读古诗,可以对“冬至”有更深刻的认识。

古时,“冬至”是个节日。周代建子,以十一月为正(今以建寅为正);秦袭其制,以“冬至”为岁首,故袁淑说:“连星贯初历,令月临首岁”(《咏冬至》)。到了汉代,以“冬至”为“冬节”,称为“日至”,官场举行贺冬之礼,而且放假休息。魏晋六朝时,称冬至为“亚岁”,百姓在这天向父母尊长拜节。庆贺“冬至”到唐宋时期就更为盛行,被定为“法定节日”,百官朝贺,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日,学生放假。这一天,帝王要举行“祭天”大礼,地点多在京城的南郊。因为天为阳,所以祭天应在向阳的南边。“大明南至庆天正,朔里圆丘乐六成。文轨尽同尧历象,斋祠忝备汉公卿。星辰列位祥光满,金石交音晓奏清。更有观台称贺处,黄云捧日瑞升平”(唐·权德舆《朔旦冬至摄职南郊因书即事》)。宋还有记载:“冬至岁节,士庶所重,如馈送节仪,及举杯相庆,祭享宗禋,加于常节。”“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飨祀先祖,官放关扑(博戏),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明清建都北京,祭天则在南郊的天坛举行。“殿前将军甲士赐黄牛、野雉、鹿脯、酒”。清朝时,皇帝会带群臣去郊外行礼,清乾隆四年《天津县志》:“冬至日,拜贺,如年节礼”。旗人为了消灾祈福,“冬至”日也在自己家中祭天,并顺带祭祖。辛亥革命后,也曾一度将“冬至”定为“冬节”。

过“冬至”既如此隆重,自然也会牵动古时文人墨客们歌咏不绝的情怀。“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这是杜甫的诗,诗名就叫《冬至》。“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则是白居易在远行途中逢节有感而作的《邯郸冬至夜思家》,表达了人们在冬至日深切的“佳节思亲”之情。宋代陆游的“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则描绘了诗人在冬至时节对自己年老家贫的感叹。还有“景移风度改,日至晷迁换”(鮑照《冬至》),“梅花初腊月,柳色半春天”(孟浩然《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冬至天之半,天心无改移。”(邵雍《冬至吟二首》),都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冬至”日诗人的心情和意境,读来自发人心旷神怡,思绪久远。

上溯古今,“冬至”都有一些民俗意义,流传至今不少,譬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冬至饺子夏至面”的饮食风俗就是一例。“冬至”这天要吃饺子,据说是为了纪念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民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因为饺子的形状像耳朵,习俗说吃了饺子,冬天即使再冷也不会冻坏耳朵。虽然这是传说和民俗使然,但当时的生活条件差,人们的温饱还没有解决,能吃上一顿饺子也算是改善生活了,所以对“冬至”的期待就是吃上一顿饱饱的饺子。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什么时候都可以吃上白面水饺,谁也不会再为冬至那一顿饺子而激动不已,但很多家里还是要在这一天吃饺子,特别是有老人的家更是如此。在咸阳,现在“冬至”前好几天,许多饭店就挂出了“供应水饺”的招牌,“冬至”这天卖水饺的饭店会顾客盈门,超市的速冻水饺柜台前会挤得水泄不通。

现在条件好了,冻坏耳朵这种事情对孩子们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印象。但记得当年上小学时,就有同学年年冬天冻耳朵。因为要起得很早去上学,天还没大亮,步行很远一段距离去学校上早读。当时的校舍简陋,有的没有玻璃,教室里也没有取暖设施,冻手、冻脚、冻耳朵是常有的事,所以吃饺子也是一种期待或者向往。在记忆中,吃饺子一般要等到过年过“冬至”这样的时候才能一饱口福,而包饺子更是一件忙碌而又温馨的事情。剁好馅子、和好面后,全家人人参与,有的擀皮儿,有的动手包,分工协作,其乐融融。而孩子们的活儿就是运饺子皮儿,在擀和包之间跑来跑去,手、脸、衣服上常常被弄得白乎乎的,但孩子们不会在意,只有欢笑。而大人们,则一边包,一边聊天,从古到今,海阔天空,话声不断,笑语连连。等到热腾腾的饺子出锅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不仅吃出了团圆,吃出了喜庆,而且吃出了家庭的温暖,吃出了美好的憧憬。其实,节日的饮食习俗是文化的一种载体。过一个节日,就是体验一种文化,无论是“冬至”吃饺子,还是别的什么节日吃节令食品,如月饼、粽子等。食品本身已经不是很重要的了,人们吃的也许是回忆、是心情、是牵挂……

古谚云:“冬至大如年。”据说古时这一天是各种契约的签订和履行之日。古人让渡田地、房产,往往在八月中秋之日言定,并付出部分价款,到了“冬至”日,双方便正式交割签约。另外,一到“冬至”便有了“年”的气氛,互相贺节,谓之“添岁”,表示“年”虽未过,但实际上大家已添了一岁。“我生几冬至,少小如昨日,当时事父兄,上寿拜帨服。十年阅凋谢,白发催衰疾……”(宋·苏轼《冬至日赠安节》)“冬至”过后,大约已是农历十一月的中旬或下旬,一年过去十一个月了,踏入十二月,便是所谓的“腊月”。这时,白昼会一天天长起来,黑夜一天天短下去;寒冷渐渐式微,阳气渐渐升起。冬至阳生春又来,新的一年就要开始,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似乎向我们招手示意一般,与“冬至”遥遥相望,仿佛久别的亲人从远处走来,在盼望中走近。春天,确实不远了!(B)(12)

新闻推荐

舒巧玲:10年促成逾百对“黄昏恋”

本报记者王高峰“老李,前天去见的那个谈得咋样?”“都是缺乏沟通所造成的误会,对方把电话打过来了……”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二楼,舒巧玲正忙着她的婚姻服务业务。放下电话,舒巧玲介绍说:“单身老人生活孤...

咸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咸阳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