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我走进农村才能帮助你们走出农村

咸阳日报 2014-11-05 23:04 大字

本报记者 辛建斌 马驰骋

在窑店中学见到张武萍时,她刚刚从讲台上下来,头发上、衣服上的粉笔末还依稀可见,中等身材,衣着素雅,显得随和而质朴。

1987年师范学校毕业后,19岁的张武萍怀揣着梦想,高高兴兴地来到窑店中学,但她很快就傻眼了:那是一所偏僻荒凉的乡村学校,漏风漏雨的教室,低矮漆黑的窑洞,一群拿手工布兜当书包、淳朴可爱的农家孩子……她矛盾了、犹豫了。看到那一双双满怀期待的目光,她决定留下来,在人均年龄50岁的教师队伍里,她是最漂亮、最年轻的老师。

在市场经济冲击的上世纪90年代,身边同事有的下海经商,有的走关系调动,有的不满意工资待遇改行不干。那时的张武萍也感到痛苦、感到失落,感到自己的魂快要被带走了。还是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抚平了张武萍心中淡淡的伤痛,时间如白驹过隙,今年已经是她坚守在窑店中学的第28年。

窑店中学后边有座土山,为了创建美丽校园,张武萍和老师们拉起架子车,一车土一车土地上演现实版愚公移山。开展“普九”的那个暑假,由于学校资金有限请不起工人,这时领导找到了她,让担任年级组长的她,带领女教工刷漆。炎热的夏日,在刺鼻的油漆味中,张武萍和女教工们,一手砂纸、一手刷子,油漆了上千套桌椅,面貌焕然一新。

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只要可以坚守岗位,她就不会请假。1998年的时候,一张病危通知发到她的手上,她的丈夫因胃出血急需做胃切除手术,急需家人照料。张武萍匆匆带上钱跑到医院,放下钱叮咛了几句,便义无反顾地回学校去了,因此她的婆婆埋怨她铁石心肠。张武萍说:“农村学校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我走了我这两个班的学生可怎么办?”

做完阑尾切除手术的张武萍,在病床上躺了一个礼拜便躺不住了,“语文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能拖太久。”她说,于是她便又跑回学校上课。当时的校长发现了,把她拖出教室,赶回家养病。

母亲突然病重的时候,她用电话通知妹妹把母亲送到中医学院住院治疗,而她则坚守在学校上班,直到母亲去世才回家,她时常因未尽孝心而自责:“心口像撒了盐巴一样难过,瓜的很,仔细想一想都没有我这种人”。

一根粉笔,两个班级,三尺讲台,四季轮回,28年来,她用最真诚的心、最深厚的爱,最勤奋的工作诠释了一个农村教师的价值,用几十年的行动维护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职业操守。学生曾经问过她:“你鼓励我们走出农村,可为什么你走出了农村,又回到农村当老师?”张武萍回答道:“我自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只有我走进农村,才能帮助你们走出农村。”如今的她往窑店街道上一站,见她的人都会叫一声“张老师”,现在这茬学生的家长,曾经也是她的学生。

在她的努力下,数十年来窑店中学的语文教学成绩名列渭城八乡镇第一。她多次被评为“区级优秀教师、先进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学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先进个人”等称号。她写的论文《试析限制考生参加升学考试的原因和对策》在咸阳市中考研讨会做过专题发言和学术交流;她作的报告《控制学生流失方法和策略》在学区得到同仁认可。(E)②

新闻推荐

咸阳市庆祝中国记者节 举行文艺汇演表彰优秀新闻工作者

本报讯(记者张静远)11月6日晚,咸阳市举行文艺汇演隆重庆祝第十五个中国记者节,表彰先进,交流经验,全市新闻工作者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属于自己的节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马俊民,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新安,...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