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老人与篆书

咸阳日报 2014-11-13 23:04 大字

本报记者 马驰骋

《说文解字》云:“篆,引书也”指运笔书写。清晨在联盟一路附近的广场上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位老先生,拿着自制的一米多长的大毛笔在地上练字,与其他书法晨练者不同的是,这位老人写的是少见的篆体。

老人名叫马升福,如今已年过七旬,曾担任过咸阳市焦化厂副厂长、总工程师。三十年来不管多晚多累,每晚三十个字,一个字写三遍,一天也没耽搁过,他说:“书法是无境之法,这不是一天两天的工夫,练的就是个手劲。”

三年前,老先生开始给孙子教篆书,他说,学篆书最难的是认字。比如“春”“秦”“泰”这几个字,上半部分一样,但是出处不同写法又不同,说它有规律它也有规律,说它没规律有时候也确实没规律。教篆书得一个字一个字、一个部首一个部首,一个读音一个读音地教,教着教着老先生感觉教不到一块了,于是决定,编一本篆体字典。耗时三年,一千多页、厚厚两本《实用篆书编补》现在就摆在马升福的旧书桌上。

《实用篆书编补》实际上只有这一套共两本,没有公开发行。共收录补充12000多个篆体字,按简化偏旁部首排列并增补小篆,是他所知现在市面上收录篆体字最多的工具书;每个篆体字有注解简体字和拼音,仅拼音就分现行汉语拼音和1958年前的汉语拼音两种,方便不懂现行汉语拼音的老年人查阅;每一个字旁还有这个字的繁体字、别体字、甲骨文、金文、帛书、六书等多种字体,只要是能收集到的字他便罗列在旁,便于读者对文字追根溯源,加深理解。书内正文中所有篆体包括各类古文字体均为马升福自己手书而成,笔法精到,端庄秀丽,他说:“篆字一点一横都不能变,我能写会画,每个字都是从资料上描下来的。”

与市面上其他字典、字帖最大的不同,是《实用篆书编补》中有497个从来没有过的篆字,是马升福自己造的。马升福说,篆体是古代的文字,例如“砼”这样的现代字在古时候是没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要继承和发扬,那么篆体这种艺术形式也应当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虽然一些现代字在古代没有出现过,但是把字拆分开来其中的偏旁部首还是流传下来的那些偏旁部首,这497个字没有一个是随意写出来的,都是结合部首、字义、音译,再查阅资料才确定的,每一个字都有依有据、有出处。当然这些字还需要征求更多的专家学者的意见,但是总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愿意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然而马升福的厂子已倒闭多年,老伴去世十一年,儿女都是下岗职工,家里的经济环境可想而知。马升福在打印店打听过,一页的排版费就要两块钱,为省这笔钱,三年时间里,每天上街道收废纸成了老先生必不可少的一道工作,《实用篆书编补》的草稿就在这一千多页废旧A4纸的背面。每一页草稿都由他手工画线编格,利用书写过的废旧宣纸边角书写正文文字,再剪下来粘入格内,简体字是从旧书报上剪下来的,芝麻大的拼音也整整齐齐地剪下来粘好,光两块钱一个的棒棒胶就用了110个。他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感动了打印店的老板,现在手头上这唯一的一套书还是打印店老板免费打印出来装订好送给他的,检字表和页码仍保留着他手写的痕迹。

老先生说:“如果是对篆书有兴趣的人,这本书一定会非常有帮助,真希望有人可以一起合作,帮助我将这本书出版推广,临老了,还可以对社会做一些贡献。”(B)(11)

新闻推荐

咸阳市城区路灯节能改造 半年省电费100万元已改造灯数不足总量20% 收效可观 逐步全面推广

工人乘升降机更换节能路灯。本报讯(记者吕聪实习记者戴维)节能环保的理念运用在城市建设中,省出的是政府的开支,更是老百姓的纳税钱。为倡导节能减排,厉行节俭号召,2014年5月开始,咸阳市城区率先启动路...

咸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咸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老人与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