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夫妇共筑脱贫致富路
本报讯(记者符备战 通讯员王飞)“有一种信念叫坚持,有一种力量叫自强不息,有一种志气叫自力更生,有一种责任叫脱贫致富。”这就是礼泉县赵镇尧都村杨召孟的真实写照。
杨召孟自幼残疾,与妻子两人均不能从事正常的体力劳动,家庭收入甚微,仅靠低保维持生活,2015年被认定为贫困户。因为身体有残疾,他和妻子本来就有自卑心理,认定为贫困户后,思想上认为低人一等,也丧失了劳动致富的信心和动力。从2016年开始,镇、村以及包村扶贫干部都没有放弃他们,多次入户走访,和两口子谈心,分析致贫原因,寻找致富门路,鼓励他树立信心,早日摆脱贫困。他和妻子在思想观念上惭惭发生了变化,开始接受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帮扶。
镇、村两级干部为他争取到了3000元的产业补助资金,建起了羊舍,还帮其买了7只羊,让他看到了劳动致富的希望,对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他和妻子商量,虽然干不了体力活,但可以开一个馍店,可苦于没有启动资金,也一直未能如愿。帮扶干部走访时得知这一情况,就答应给他帮忙想办法。过了不到一个月,镇、村干部就帮他争取了3万元的政府贴息贷款,还购置了一台打馍机,让他在家里建起了“打馍店”。从此,他和妻子全身心的投入到馍店里,每天加工蒸馍2000多个,基本都能日产日销,家里生活也开始有了盈余。他和妻子的干劲更足了,2018年底他实现了脱贫摘帽。2019年,镇上发放产业扶持资金5000元,帮他们买了2头牛、7只羊,给荒芜的耕地种上了玉米,用做牲口饲料。现如今,村里人都说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精神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郭朝霞通讯员崔存文今年以来,咸阳市礼泉县法院积极实施案件繁简分流、集约化执行、团队化运作工作模式,通过案件分...
礼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礼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