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铠甲制造师张春永: 在陕西打造古代军事文化基地
张春永为模特穿上整套铠甲。(记者 杨力 摄)
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服饰引人入胜,无论是崔器还是右校尉的全套铠甲都大有来头。它们是在复原基础上制造出来的唐代铠甲,穿上就可上真战场。无民间传承、出土物极少,让复原古代铠甲难度极大,可张春永却全身心投入铠甲复原十余载,如今可“再现”从商代到清代的上百种铠甲。实现了儿时英雄梦的同时,他的下一个目标也正在悄悄进行中——要以铠甲为依托,在陕西打造一个“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基地”,唤起更多国人骨子里的英雄气概。
儿时英雄梦带他进入铠甲世界
1970年,张春永出生在河北廊坊。几岁大的时候,80多岁的邻居大爷给他打开一扇侠义的窗。“他过去是秀才出身,天天让我坐在马扎上,给我讲《三侠五义》《说岳全传》,让我背《唐诗》《宋词》《百家姓》……”儿时的张春永听得入迷。偶尔他还会遇到附近住的一些传奇老人,他们年轻时是义和拳流派红枪会的成员。“虽然年纪大了,走路晃晃悠悠的,可当接过一根长枪马上舞得可好了。”被吸引的张春永会和其他男孩子一起学摔跤,像跑酷一样边走边翻跟头。
童年在崇文尚武的氛围中度过。“小时候有英雄梦,老师问有什么理想,我说想当兵。”张春永说这既是受环境影响,也是骨子里的东西。后来,长大了参加工作,他在当地一家做建筑材料的国营单位当总裁秘书。因为一次生活变故,上世纪90年代末他辞职去离家不远的北京开始“北漂”。“我赤手空拳去了,刚开始的时候很艰难,尝试过各种工作,找各种挣钱的出路。”四五年之后,他通过自己创业,日子渐渐好了起来。
喜欢看书的张春永在这个阶段的英雄梦,演化成了买《百将谱》等书去读,拿起纸片剪铠甲片去拼。200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买到了《中国古代军戎服饰》一书,这本书以考古资料、文献记载为依据,结合研究者论述,用栩栩如生的复原图系统描述了从商周到明清的历朝历代军人造型。张春永的英雄梦一下子又被点燃了,当时33岁的他当即买了机票飞到上海去见作者刘永华老师。“刚一见到刘老师我就请他收我为学生,老师谦虚地说不敢不敢。我又和他交流了铠甲,然后提出能不能成立个公司,把他的这些研究成果变成现实展现给大家。老师直说好啊好啊。”
有了专家的指导,张春永就这样正式进入了铠甲世界,开始尝试做出铠甲。
复原制作从商到清的上百种铠甲
中国古代各朝代中,铠甲都不能私人持有,否则就有谋逆之罪。这导致铠甲制作在民间没有传承,铠甲复原也变得异常艰难。除了极少数的考古发现和参考著作,想要复原只能通过古籍、诗歌、雕塑、壁画来钻研揣测具体的制式和制作方法。
工程太过浩大,早期张春永走了很多弯路。“毕竟我不是手艺人。”他说铠甲制作涵盖了绘画、雕刻、漆器、錾刻、锻打、皮艺等多种传统工艺。所以只能四处去找人尝试,投入几十万元没有一点效益,单纯就是喜欢。当时他没有退缩,用《长安十二时辰》里崔器的话就是“不退”。如今,经过多年的钻研和尝试,他的团队可以做出从商代到清代的上百种铠甲了。
“制作中我们遵循四个标准”,张春永说,一是按考古的史实,尽量恢复原样;二是要有极强的防护力;三是穿着舒适、挥洒自如;四是要符合当时的审美。记者了解到,一套铠甲从头到脚从前到后包括:兜鍪(头盔)、顿项、盆领(颈甲)、肩甲、胸甲、背甲、披膊、肩吞、腹吞、裙甲、髀裈(保护大腿)、鹘尾(保护臀部)、捍腰等近20个部位。朝代变化,铠甲的坚固性也逐渐升级。
这里面大有学问。比如盔、兜鍪、胄都指头部戴的,胄是用铜铁一体浇铸的,中间是一道范缝;兜鍪是甲片一片片编织而成的,比较简朴;盔则是几瓣编织在一起的。张春永说:“我们根据描述和绘制看甲片的制式,揣测它的编制方法,结构、材质、佩饰的样式等等。”
复原不仅要赋予每个部位名称,还要了解每个部位的功能。“中国古人非常聪明,铠甲上没有一件东西是摆设,都是有用的。”他提到肩吞,乍一看是挂在披膊上的兽型吞口金属佩饰,但其实是应对塑铁刀发明后劈砍力的加强,用来防护没有甲片保护的关键部位。腹吞也是如此,被称为“护心镜”。还有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右校尉身着的铠甲参考了长乐公主墓的壁画。披膊平时搭在肩膀上,用绳子在脖子处系好。绳子不是装饰,想要搭弓射箭或近身肉搏时,靠它将披膊直接甩到背后,就可减轻肩部重量,腾出双手。
从参与热播剧铠甲制作到打造军事文化基地
中国古代很长的历史阶段都崇文尚武。历史上很多诗人词人能写诗篇也能上战场保家卫国。直到宋代开始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有历史学家认为,这样的国策带来文化艺术的空前繁荣与经济飞速发展,却造成国民性格中尚武精神的逐渐弱化。但如今人们喜欢武侠、体育运动也说明这种英雄情结是埋在骨子里的。张春永的铠甲之路实现了自己的英雄梦,他还想呼唤现代人的尚武精神。在参与为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做铠甲之后,如今他要在陕西打造一个“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基地”。
2007年,张春永因为工作调动从北京到了西安。人生中又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2013年成立了陕西缀甲堂。此时国内铠甲群里玩铠甲的人多,做铠甲的依然少。因为做铠甲门槛太高,需要大量金钱、专业和精力的投入。“目前行业内做铠甲的人不会超过两位数。”
随后他又遇到了一个重要的合伙人——甲胄复原师温陈华。他是炼铠堂的负责人,微博上有200万粉丝,也和很多导演熟悉。“我们俩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题。”张永春说两人展开合作还互相学习。机会到来的时候是2016年,筹拍中的网剧《长安十二时辰》剧组导演找到了温陈华。“我们就一起开始为这部剧做铠甲。”张春永指着陈列室内其中一套铠甲,那就是剧中崔器穿的。
这些铠甲经得起真刀实战,能够做到刀枪不入。依托铠甲他的英雄梦还在继续。“去年经过朋友介绍参与一个项目开发,我就来到了这里。”如今,张春永和他的团队驻扎在位于礼泉的烽火村。“这里一直在做红色教育。我觉得红色教育是硬国人之骨,传统教育是精国人之髓。”他想让这里的村民从农业者变成手工业者。“我们想把学到的所有铠甲技艺传授给他们。”他的想法不止是让这里成为靠铠甲致富的村子,最终要将这里打造成一个“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基地”。他说这个基地未来是集合车舆马具、传统六艺练习、古代军阵演练、战争游戏编排、冷兵器格斗训练、战事比赛为一体,让人们感受到多重传统军事文化内涵。
“每个中国男性骨子里都有英雄气概。”张永春告诉记者,如今这个计划正在一步步的执行中。回想源于周朝的六艺,是当时学生们必须要学会的六种技能。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可见,崇文尚武在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他希望未来可以打造出一个传播传统文化的冷兵器基地,甚至可为陕西旅游增加一个独特亮点。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符备战)8月15日,礼泉县2019年重点项目建设在城东工业园区集中开工。咸阳市发改委副主任杨源杰,礼泉县县上领导程...
礼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礼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