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西安闪亮飞 关键字:闪亮
因为又一年度“西安之星”评选需报材料,正好给我一个梳理心路历程的契机,仔细小结之后由衷感慨:西安最中国,在西安的奋斗最美丽。回望岁月,一路沉稳飞过,芳华熠熠生辉,可谓青春无悔。
1980年代中期,当我在雅静的礼泉县乡间读小学时,觉得西安遥不可及。1990年代初期,我随母亲与妹妹,农转非到了咸阳,距西安近了一大步。1994年9月,我考到陕西师范大学,正式踏入了省城。算起来,2019年,刚好是我到西安谋生的第25个年头。时间在西安,显现得无比充分。古今的西安均以钟楼为中心,未来的西安将以沣渭为城中河,逝者如斯夫里流淌的还是时间。时间在西安,即便是大道上的一粒微尘,即便是城墙上的一片琐屑,都很有重量,它会掉进一个人的现实,掉到穿城而过的我的身上。
毕业后我应聘到城墙东南角的三秦都市报社上班。那是最好的年纪,身体里涌动着蓬勃朝气,白日里夹包举笔,为生活更美好四处奔波,夜晚托一身疲惫回到附近城中村的租房,或者赶回咸阳,在父母的等待中乏困酣睡。在继续学习里,我开始认定只有文化可以使人活得自省自尊。我在报端开设的第一个栏目“点击西安”,每周一期,我在阅览室图书馆掸尘静读,在大街小巷穿行搜索,去敲开一扇扇门和西安城里一个个精英人物访谈交心。之后冬天拥被夏天流汗,写稿时为每一个发现激动不已、废寝忘食,以苦为乐,一个一个专题的做,最终形成包括“西安书侠传”“关中掌故志”在内的厚厚七大本《大地结香——范超文丛》,我怀念那个坚信着未来的自己。
不断的追梦改变了我,在那段奔波日子里,结婚、生子、考上国家统招研究生。最关键是买了房子,逐渐在西安定居下来。2019年3月,《陕西日报》举办创刊79周年座谈会,我应邀参加,在发言中,我充满深情地说道:“我在这里共追梦十年,十年种树,根深方能参天;十年磨剑,霜刃未曾试前,需耐熬多少淬炼?!而今回望青葱与激情,渐渐都沉淀为属于我的沉甸甸的收获——往小看,收获的是一层层剪贴稿本,一沓沓获奖证书。往中看,收获的是拥有了平台,立稳了脚跟;熟悉了社会,练达了人情;守住了本心,懂得了坚持;打好了基础,找到了方向;积累了资历,养成了习惯。而往大说,最重要的收获则在于适应了变革。道器合一,融会贯通,辅之文化软实力正能量纠偏,终必达致精进坦途。”
这是我的真心话,我们每个人、我们这个城市都处在当下这一伟大又不平凡的时代中,“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忧劳危机兴业,逸豫舒泰误身,“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变是永恒的不变,只有我们用坚定使命和同心奋斗的不变应对万变,发展必似豹速迅疾,前程定如豹纹锦绣。
2007年国庆后我离开报社,开始切身实地感受西安发展的文化、质量、速度、团队,深入参与了许多重大项目的启动和告成,为文化产业的勃兴鼓呼,看着大雁塔北广场等西安会客厅游人如织,看着洋溢在曲江国家级5A景区里西安人脸上的文化自信,就觉得自己的一份辛苦没有白费,就觉得我所参与的发展是一曲长歌如虹,是一条大江奔腾,充分兑现着西安的城市价值,实现着城市发展与遗址保护的和谐共生。而在实质上,这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是在为西安历史古都的科学发展探路。它是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从对物质技术的崇尚到对人文主义关怀这个历史性转变的一个里程碑,其实质是在城市发展中注重关怀人、富裕人、服务人、成就人,这正是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的历史责任之所在,也是这座文化名城一切的发展终极所在。记得大明宫遗址公园开园的那个晚上,我一个人从南到北静走一遍,我曾亲眼看着它由西安道北棚户区,变成今天恢宏壮丽惠及人民的国家公园,内心无限感慨。
这些年来,因父母长住咸阳,我经常要穿行在两地间,书写真实版的“双城记”,也就深刻感受到了西咸一体带来的变化。电话统一区号,省下不少费用,地铁一站站开通了,再不用一窝蜂地挤59路。我也有了自己的车,每周从西安咸阳打个来回,是我生活的固定安排之一。而我的户口也一直和父母同在,让父母觉得儿子和他们一直在一起。时空距离在拉近,心更贴得紧紧的。在这个过程中,无论生活怎样变化,如何坎坷,我一天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像当年在老家种地一样耕作不辍。同期我由西安出发去了许多地方,结识了许多杰出人物,开阔了眼界提升了境界,这是之前不敢想象的。我感谢一直带领、帮扶和关照我的诸多师友,他们的涓滴与沾溉令我片刻难忘。□范超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吴红7月15日上午,在位于礼泉县某小区的院落里,县法院速裁中心法官刘晓婷和书记员袁瑞,按照案件办理程序,正在调解物...
礼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礼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