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庄稼汉身兼导演、主演、化妆、道具、剧务、教练等数职陇县社火红脸关公 他一演就是10年

华商报 2016-02-18 16:31 大字

农历丙申猴年,地处陕西省西大门的陇县依然银装素裹,春寒料峭。但正月里过年的喜庆气息涌动在县城乡村之间。

在陇县东南镇闫家庵村里最忙的人就数闫春林了,腊月里就开始张罗着村中老少排练传统的社火节目。

给八方游客拿出看家本领

正月初七至初九,闫春林负责的村中社火会有三场社火表演,其中最为重头的是血社火表演。初七下午,太阳西斜时,正在化妆的闫春林说:一定要给十里乡村和远道而来的八方游客拿出他们的看家本领。

2月14日大年初七,夜幕降临后,锣鼓齐鸣,鞭炮炸响,深山中的闫家庵村一下子热闹起来,慈航庵庙前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猴年第一场社火表演拉开序幕。

身为社火会长的闫春林第一个出场亮相,红脸黑须,龙袍绿褂,一副关公扮相,举手投足间演绎着包公的正义、正气和忠诚;接着,是水浒传的《三打祝家庄》精彩表演;最后,整场压轴的血社火引爆现场,锣鼓声响中男演员们面部头上“插着”剪刀、菜刀、铡刀、螺丝刀、小板凳“鲜血流淌”,环绕全场,夜色笼罩中逼真的道具和化妆足以乱真,不时令人战栗,演员们以夸张手法把世间惩恶扬善、主张正义的寓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社火表演形式多种多样

陇县古称“陇州”,是中国的社火之乡。

据记载:陇州社火约有2000余年的历史,盛于宋、明、清时代。社火的种类有:血社火、马社火、背社火(即挈社火)、抬社火、山社火、高芯、高跷、车社火、秋迁、跷板、舞狮、舞龙、耍大头、古参军、竹马、旱船、刀舞、棍舞、秧歌舞、腰鼓舞等。社火表演形式除高跷、步社火配唱曲调兼表演外,其他绝大多数是属造型艺术。陇州社火的表演内容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历史演义故事等内容。

“我很幸运自己能够出生在血社火的鼻祖故土——陇州,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儿女,也一代一代地传承着先人留下绝活——血社火。”访谈中闫春林说。

闫春林10年前开始学习和传承陇州社火,至今已有十个春秋。他最感到遗憾的是当年“破四旧”时,社火表演曾一度被荒芜,自己错过了黄金的学习时段,至今依稀记得小时候六七岁村里表演血社火的热闹场面,那时已在他心里埋下学习社火表演的欲望。

一切从武术基本功练起

改革开放后,社火表演又在陇州大地枯木逢春。

2006年冬天,闫家村社火传人闫钟学、武红军、梁有和、梁冬有等几位古稀老人,依照祖训“传儿不传女”的俗定,他们商议后找来闫春林、武德田和梁栓虎等几位后生,决定传授社火表演技艺,不能把老祖宗传承下来的绝活在他们这代人手上失传。于是,老人们开始手把手,一招一式地口耳相传。

冬日农闲时,闫春林、武德田和梁栓虎开始练弓步、蹲马步、踢腿、劈腿、拔筋……一切从武术的基本功开始训练。

可是又一道难题摆在了他们面前:经费从哪来?服装道具怎么解决?闫春林等人只好白手起家,众筹经费,自己动手缝制服装道具,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一路走来,往事不堪回首。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春节时,正月里闫家庵村社火表演销声匿迹后重见天日。三国演义的《古城会》、封神榜的《黑虎搬三霄》和水浒传的《三打祝家庄》等传统经典社火表演又出现在了父老乡亲的田间地头、屋前院后。

血社火终于有了新的传人

近年来,闫家庵的血社火已红及陇州大地,并先后在陕西的以宝鸡市、眉县、礼泉县、韩城市等地传播表演,还参加了电影《奇侠》的摄制。

如今,已有两位血社火的传承老人作古,但是欣慰的是闫家庵的血社火终于有了新的传人。

土生土长的秦川汉子闫春林今年44岁,他现为闫家庵村社火会会长和主要传承人之一,一个庄稼汉身兼导演、主演、化妆、道具、剧务、教练等数职。他主演的角色是红脸关公,一演就是10年,他说他喜欢关公的一身侠胆义气。

闫春林,身为社火的传承者,深感肩上担子的分量。

(特别提示:专业表演,请勿模仿!)华商报记者 张志花 华商摄友 衡国良 

新闻推荐

董信义首部长篇小说《浮影》出版发行

华商报讯(通讯员 李蓉 记者 陈雷柱)4月15日,咸阳作家董信义首部长篇小说《浮影》出版新闻发布会在秦汉文学馆成功举行,此部作品创作历时十年。发布会上,咸阳市文联主席贾黎明及各位评论家们对...

礼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礼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