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陕西最后的人民公社”

各界导报 2014-09-04 21:24 大字

 

诸多荣誉见证了后寨村光辉的历史

户县后寨村,被誉为“陕西最后的人民公社"。 30多年来,他们坚持“以工养农"的发展模式,走发展集体经济、共同富裕之路;伴随着令人瞩目的成就,分与不分的争论却从未停止,改革与转型并进;如今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大背景下,村办企业全军覆没,“以工养农"的强大支撑将不复存在。思索后寨村的未来,他们将再次面临艰难的抉择。

□记者 张峰虎

2014年7月,三秦大地热浪滚滚,持续干旱的天气令人揪心。在户县后寨村,这个被誉为“陕西最后的人民公社"的村庄,村党支部书记周波坐在办公室里,县淘汰落后产能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一份文件摆在他的案头。 这份或许会改变村庄命运和30多年来发展模式的文件,让周波的心情很纠结,一种莫名的担忧混杂着这个村庄曾经的辉煌历史的复杂情绪笼罩在他的心头。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正当全国上下都忙着“包产到户",周围十里八村都在锣鼓喧天划分承包地时, 户县余下公社的后寨大队却没有什么动静。时任余下公社龚书记把大队书记张志武叫去,询问为什么后寨大队不贯彻国家政策?张志武给出的回答是,社员不同意分。张志武在公社被关了三天三夜。被“放"回来后,张志武再次召开社员大会, 结果绝大多数社员仍不愿意分。后寨大队给公社的汇报一再拖延,就这样几个月过去了。等到余下公社新上任的贺金鲁书记决策时,听了后寨大队的详细汇报。有鉴于此,比较开明的贺金鲁说:“既然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分, 那就分不成了,就别分,你们试试看! "就这样,后寨村30多年来仍继续坚持走“人民公社"道路。

后寨村的发展可谓是辉煌的,虽然2006年到2008年, 分与不分的争论一度也很激烈, 然而后寨村大多数村民还是坚持选择了“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 的决策。2008年接任张志武职务的村党支部书记周波继续扛起“人民公社"这杆大旗,带领村民一路艰难走来,直到2014年的今天。

今年的后寨村面临着三大难题。 一是2014年7月23日接到县淘汰落后产能领导小组办公室文件, 要求村里的三家玻璃厂于今年8月底前全部拆除;二是年底后寨村将迎来两委会选举; 三是后寨村集体工业全部沦陷,支持村里“以工养农" 发展模式的强大支撑将不复存在。 后寨村再一次重新面临艰难抉择,是凤凰涅槃继续延续辉煌历史, 还是改弦更张彻底告别“公社化"的集体经济发展之路,所有人都在拭目以待。

第一次抉择

户县后寨村,离繁华的余下镇不到两公里,离户县县城也很近,有公交车从村里经过。余沣路、七号路等六条公路从村里或周围通过,在村子东南侧形成了一个独有的六岔路口。村子西边和北边是大片的葡萄园、苗圃,田地之间没有关中农村常见的小块隔离的地坎, 非常有气势。三层的后寨村两委会办公大楼非常扎眼,坐落在村子西头,正对着村委会的是后寨玻璃总厂和西安市金鸡格法玻璃厂, 西邻是西安市宏达玻璃厂。这三家玻璃厂都是后寨村的集体企业, 但只有金鸡格法玻璃厂还在生产,还有工人在上下班,其他两家玻璃厂早因政策原因已经停产很久了。

走进后寨村,宽阔的水泥路,路边种着花草树木, 道路两边两排两层或三层的村民住宅非常漂亮,时不时还可以看见停在村民家门口的货车、小轿车、摩托车。村里有修建了时间很长的戏楼, 戏楼前是一个安装有许多健身器材的宽大广场。独有的两排人民公社时期修建的的房子作为村卫生所, 还能看到后寨村昔日的影子。

单从现在后寨村的村容村貌上已无法分辨它的“人民公社"特色。如今的后寨村和户县其他村庄一样, 甚至还没有不远处的东韩村更知名。

7月17日,当记者第一次来到后寨村的时候, 村子正在重新铺砌破损严重的村道。当7月28日记者再次到来时,两条崭新、笔直的水泥路早已完工。

余下镇驻后寨村指导白茹谈到:“后寨村自改革开放到现在都是户县各项工作的先进村。村容整洁、村民和谐、集体经济发展有特色。后寨村现在依然是土地归村集体所有,走共同富裕道路。"

8月23日,记者第一次见到了后寨村传奇人物——后寨村原党支部书记张志武。这位66岁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谈到后寨村当初的坚持,他思维清晰,眼睛里放出兴奋的光芒。

张志武说:“为集体土地分与不分,我们先后召开了四次全体村民会议,最后一次时让每位村民写纸条。 结果全村340多户,只有9户人同意分。全体村民选择了继续走集体经济道路。 为此,我还被公社停发了三年工资。"

张志武17岁时就开始担任生产队干部,1978年担任后寨生产大队党支部副书记,1981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直到2008年9月。近30年间,做为后寨村领头人,张志武见证和参与了后寨村的发展,也对后寨村的沉浮有着一肚子话要说。

1982年,户县要求各村把土地承包到户,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时的后寨村已经有两家效益很好的村办企业,即1980年办的纺纱厂和1982年办的淀粉厂。两家企业每年盈利20多万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了不起的收入。村民们不愿分,担心企业分给个人后就没收入了。

“这地一分,厂子肯定也要承包出去,集体的厂子被分了,咱有啥好处?"后寨村的大部分村民们正是抱着这样的念头,坚决反对划地到户。

在后寨村两委会办公大楼一楼大厅, 如今还摆放着1996年12月户县人民政府赠予的“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玻璃大屏风。

提起1982年的命运决定,后寨村50岁以上的人都清楚地记得,是他们通过庄严的投票, 决定了后寨村今后的道路。

一位60多岁的老人说:“集体企业效益那么好, 每年社员分很多钱,谁想承包到户?"

无奈的变革

     谈到后寨村现在依然坚持走发展村集体经济道路, 余下镇农办的干部很感兴趣, 一位多年在该镇工作的干部说:“我家就在后寨村隔壁的村里,后寨村如今还在搞集体经济、 土地归集体耕种, 确实是个奇迹。以前,后寨村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里贫富差距不大,每到年底村里给村民分红, 周围村庄的人都很羡慕。现在,各村都发展得很快了,后寨村才慢慢失去了优势, 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几位年轻干部听到这些,格外新奇,惊呼他们在镇上工作一年多了,还不知道后寨村依然是“人民公社"模式。

谈到后寨村的改革、转型,白茹说:“村里也一直在考虑转型, 研究了多次,土地自2008年底起已陆续承包出去,不再由村集体耕种。坚持还是放弃,都是为了村民利益和村里以后的发展前景, 提高村民的富裕程度。"

当记者问起后寨村的改革和转型时,年仅39岁的后寨村现任党支部书记周波说, 他上任时村里只剩下四家企业,其中收购公司后来倒闭,其业务由三家玻璃厂承担。村里的三家玻璃厂规模都很小, 后寨玻璃厂生产毛玻璃, 金鸡和宏达是格法玻璃制造厂。由于国家取缔格法玻璃厂,淘汰落后产能,玻璃厂也多次被勒令停产。 去年两家玻璃厂已经彻底停产了, 现在唯一生产的金鸡玻璃厂也被要求在8月底关闭。

周波从2005年起担任后寨村支部委员,2008年年底换届选举后任村党支部书记,至今已任两届。接过老书记张志武手中的大旗,周波不敢有丝毫马虎和大意。

后寨村现有365户,1336口人,耕地1200多亩,8个村民小组。周波上任后,村里每年拿出200多万元给村民分红,无需在村里劳动的村民也能分红2000多元。村民每人每年承担的合作医疗、新农保支出都是村里用集体收入给村民缴纳,其他村都是村民自己出钱。男劳力65岁到69岁,村里每个月给每人发60元,70岁以上每月发120元;女劳力60岁到64岁,村里每月给每人发40元,65岁以上每月发80元。考上大学、户口迁走的,村里还奖励每人500元。去年和今年,村里陆续投资近80万元对破损的四条村道进行了重新铺设。这些花费除了少部分是国家奖补资金,绝大多数都是村集体收入。

虽然后寨村一直坚持土地集体耕种,集中力量发展村办集体企业,但大集体的弊病也一直被历任村干部重视。

张志武在任的近30年间, 一直鼓励村民走出去, 去村外创业、经商、 打工。 许多村民自行购置运输车辆, 为村办企业运输原料和产品, 以赚取运输费。一部分村民还自己创办玻璃厂、 玻璃店和村办企业分食竞争, 许多村民因此也发了家。 针对这些情况, 后寨村两委会领导班子并没有禁止, 反而是在有能力的情况下,有意把运输市场交给村民去做。

周波自2008年底上任后,改变了村办企业的工分制, 实行了工资制。 村民在村办企业上班不用每天记工分,等年底决算分配,而是每个月直接发工资。村办企业强化了内部管理,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其次,在8组实行土地出租流转,直到2012年村集体的1200多亩土地全部对外出租。每年年底,根据村办企业利润和土地租金平均给每位村民分红。

由于政策原因, 村办企业一家家陆续停产,后寨村再次陷入困境。

再一次抉择

在后寨村宽大的荣誉室里,摆满了各种证书和奖牌, 既是村史也是自豪。后寨村先后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模范村委员会"称号,两次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 称号,以及“省级小康示范村"、“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张志武说,后寨村坚持发展集体工业,1994年到2006年是后寨村集体企业最多,企业效益最好、最红火的时候。村里当时有纺织厂、淀粉厂、玻璃厂、楼板厂、车床厂、火电厂等8家企业。后寨村村民的生活也是蒸蒸日上, 当时在村办企业上班的村民就占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 到2008年时,后寨村集体企业年产值近七千万元, 利润七百多万元,当年给国家上缴税款就达400多万元。

村里企业多了,效益好,社员的福利自然也好。 后寨村成了周边村羡慕的榜样,村里家家盖楼房,户户有存款,成了陕西省有名的富裕村、小康村。村民张英兰对记者说:“那时周围村子都羡慕我们村, 本村的女子不愿外嫁, 邻村的姑娘都想嫁到我们村。"

针对村办企业不停地倒闭,张志武解释说:“除了政策原因外,最大的因素是人的因素。 集体企业不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工人,都是本村村民, 文化参差不齐,思想也不统一,企业管理效益体现不出来。摊子大了,力不从心了,就会出问题。"周波说:“集体经济和市场经济联系不紧密,管理效益低,受资金、环境、村情影响大。企业转型升级难度大。"

后寨村坚持走集体经济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受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影响, 村民们的思想出现了严重分化,分与不分的争论再次成为热点。 后寨村两委会领导班子的意见也开始出现分歧。

张志武也承认村子内部越来越不团结。 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周波说:“虽然意见不统一, 决策事情也越来越难,但大多数村民还是选择走集体共同富裕道路。"

采访中,许多村民都表达了同样的观点:“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老年人也干不动,分了谁来种地?还不是租出去,一家一点地,不好出租。现在各地都在搞土地流转,把地留在村里好,统一出租,有村干部操心呢,村民每年光分钱,很省事。"

余下镇驻村指导白茹谈到后寨村的未来,谨慎地说:“村干部也在改变,从2008年起土地陆续对外出租,提高收入,村玻璃厂也实行工资制,一切都是为了村民的利益。"周波说:“通过改革,农业不用再投入,每年收入比以前增加很多。虽然现在只有一家玻璃厂生产,但工人比以前减少很多,产品浪费少了,各种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率也有相应提高,产值比以前三个厂还高。"

谈到目前面临的困局,周波说:“作为年轻干部,在村里每干一件事都很难。村里意见不一,但对老一辈传下来的基业,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在自己的手里出问题。"

现实的困惑

通过调查,记者感到奇怪的是,作为户县明星村的后寨村, 近十年来都没有组织村干部或村民到省内外小康村去学习考察。诸如全国知名的江阴华西村、长江村,河南南街村,陕西省宝鸡市的东岭村、礼泉县的袁家村等。

周波解释说:“村里的每一分钱开支, 村民都盯着呢。 作为年轻领导,不愿让村干部出去考察,是怕被村民们误解为公费旅游。"

周波面临的村民意见分歧越来越大,人心不齐,每决策一件事都很难的境况,张志武也曾经面对过。张志武说:“村里多次面临分歧严重的时刻,一心为村集体还受到部分村民的误解。2008年后,我就不再参与村里的事了。 "显然,村民们的做法或多或少让张志武有些伤感。

面对村子的未来, 后寨村七组48岁的周姓村民说:“土地集体耕种有好处,也有缺点。但我想留在集体好,我们不用操心耕种、灌溉和防虫病等问题,每年还能分到一笔不少的钱。本届村领导一心为村民,我希望换届后的村领导班子继续走发展集体经济道路。"

2008年,后寨村曾投入村集体积累800多万元对玻璃厂进行技改,试图奋力一搏。但过高的税款和没有“土地证"无法贷款两道难题,限制了村办企业的转型升级。周波说:“周边民营企业和我们同样的生产规模, 每年缴纳的税款比我们少很多。我们是集体企业,不敢少缴一分钱,也不能拖欠。每年几百万元的税款,村里已交了很多年。"张志武说:“村办企业缴纳了30多年的税款,总数达几千万元,但当地政府对村办企业的支持却很少。"

看着办公桌上淘汰落后产能的文件, 周波说:“后寨村村集体企业马上都没有了, 但是我们还有发展优势,1200亩集体土地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现在千亩葡萄园效益很好。村集体企业所在的60多亩建设用地,仍具有招商引资优势。现在村里没有一分钱外债, 这也许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张志武在谈到后寨村的未来发展之路时, 仍显得很自信。 他说:“虽然村集体企业都关停了, 但这些建设用地和厂房都是巨大的资源, 招商引资、办其他企业都具有优势。1200多亩村集体耕地现在被流转种植葡萄和苗木收入也不少。我希望换届后的新任村两委会班子最好继续坚持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

新闻推荐

礼泉政协开展委员述职活动南建军为激发委员履职

礼泉政协开展委员述职活动本报讯(南建军)为激发委员履职活力,近日,礼泉县政协开展了2014年政协委员述职评议活动。县政协主席陈展望参加。陈展望在总结讲话时说,委员述职考评工作模式,是礼...

礼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礼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