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袁家村:老模范村的旅游新攻略

各界导报 2014-04-22 21:27 大字

□记者李彦伶实习生惠佳妮

传统手工艺制作的食品受到游客欢迎。 记者李彦伶 摄

4月14日,走进咸阳市礼泉县袁家村, 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近似于原生态的农家生活画面。古朴典雅的小巷,两边店铺林立,作坊鳞次栉比。踩着脚下仿古的青石板,欣赏着颇具关中风味的明清式建筑。 窄巷中人头攒动,经传统工艺炮制而出的辣面、豆腐、醪糟散发出阵阵香气, 与喧闹的游客一起构成一道独特的关中农村风景。

景点的游人多起来了

2007年之前,袁家村的水泥厂设备简陋、污染大;苹果业也因当时虫害多、不好卖的原因效益下滑。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请能人郭占武来村里当书记,领导村民共同致富。

“2007年村里刚开始想搞乡村旅游, 村民就想不通。 想搞这个乡村旅游, 旅游关键是要有人气, 咱哪儿来的人气? 咱这有昭陵博物馆、 昭陵陵墓,但经常游人有限。要发展这, 能发展起来吗? 这是不可能的事, 天方夜谭。" 面对村民质疑, 郭占武挨家做工作, 组织干部走出去。

2006年7月的陕西异常炎热,袁家村委组织十几个党员干部到扶风法门寺、户县、长安、白水、周至考察学习,此行目的是解放细想、转变观念。考察归来,党员干部经过统一思想,达成共识。9月份,村委会决定家家都出去学习,每家去一人。部分人思想开始有所转变,大部分人还是存在顾虑。最后村委会决定,谁想搞,村上就补助3到5万元,那一次报名的群众达到38户。

在这种情况下, 新当选的村书记郭占武反复到村民家里做工作。最后决定让党员干部第11户、第22户带头搞农家乐,搞出来适合本村实际的,不要把人家原版搬过来,咱要搞关中印象体验地。把过去生产、生活即将失传的那些东西收集起来,用好、 安装好。 把纺线、织布、榨油等传统的手工作坊作为一个看点。

那一年, 村党支部、 村委会投资2000多万元, 建起了全省首家村级较高档次的关中戏楼; 栽植古槐、 古柿子树等树木500余株, 一块块土坯、一根根椽木从周围的村县运送过来, 搭建起原汁原味的关中民俗街。

当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结果一下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

建成传统小吃一条街

“有的游客吃不上饭,看看又走了。村民一看来的人多得出乎意料,这家想搞、那家也想搞,村委不接,要搞你得写申请, 不能乱搞。群众说,你说咋办就咋办。"王志学回忆,这下商户由两家增加到五家, 五家增加到十几家,到现在的一百多家。

2009年,汇集关中各地传统小吃的小吃街建成。

三年后的2012年, 以关中民居风格为主的酒吧文化娱乐街让这里浓缩的传统文化增加了现代都市时尚气息, 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现在每天的客流量也逐渐增加,去年达到7000人∕天, 今年突破10000人∕天。

提起当时如何请豆腐师傅进袁家村,王学义至今记忆犹新,2007年对外开放以后, 小吃街没有进去,9月份他开车去卢家河村, 请做豆腐的老技术人卢志强,对方表示人不来。王志学表示,你到我这来,你做豆腐,你该咋做就咋做,我给你一个月发800元,能卖了卖,卖不出去算他的,卖不出去的分给群众,我给你做后盾,这样持续了十余天,尝过豆腐的人都说这豆腐质量好、口味也好,供不应求了。 后来,他同意自负盈亏,也不给他发工资了。面对越来越兴隆的生意, 卢志强把家人都找来到这里卖豆腐,现在豆腐都成了抢手货,也成立了公司。

外出打工者纷纷回家创业

这里的小吃一条街都是纯手工作坊,没有重复的店面,任何食物都没有添加添加剂, 原材料全线可追踪,工厂房每两个厂房中间都有参观通道。小吃铺100多家,没有重复的,都是现做现卖,像厚德麻花一天最少要换三次油;土鸡蛋只卖前三天的;各地的小吃都是各地人卖,保证原汁原味。 尝到甜头的村民都纷纷入股。

2013年袁家村接待游客达240万人次,旅游收入596万元。60多户村民中,有50多户都办起农家乐,一家一年能有二三十万元的收入,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纷纷回家创业。

郭占武不断丰富着袁家村旅游的内容, 也不断地实现着自己的梦想。 现在有60余户,不到300人口的袁家村,村资产已达到1.5亿多元,家家住上了小洋楼,人均住房52平方米,家家生活得有滋有味。

新闻推荐

葡萄产业何去何从? ——访陕西省果业协会葡萄分会常务副会长邵金奎

邵金奎在大荔县观看巨美2000大鹏葡萄新品种。本报记者武德平初冬时节,记者刚刚参加完省委宣传部组织的杨凌农业科学家主题采访活动,就又遇到了曾经采访过的一位葡萄专家邵金奎。邵金奎是礼泉县昭陵...

礼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礼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