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故乡起步 在文学路上永不停歇 ——记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郑彦英

咸阳日报 2013-05-28 23:35 大字

作家郑彦英

本报记者 杨波海

一位作家开玩笑说:“郑彦英还让不让我们活了?在这么多领域都那么身手不凡。”

1953年6月26日,郑彦英生于陕西省礼泉县阡东镇新庄村,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系一级作家。曾任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省文学院院长,现任河南省文联副主席。出版长篇小说《从呼吸到呻吟》、《拂尘》等6部,作品集《太阳》、《在河之南》、《郑彦英诗语焦墨画——乡村模样》等12部。被搬上银幕的电影剧本《秦川情》等3部,被搬上荧屏的电视剧《石瀑布》、《彭雪枫将军》等7部。散文集《风行水上》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另有30余部著作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社科人文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以上文学奖。

受老师影响走上文学路

郑彦英从小生长在黄土地上,这里天高地阔,生活几近艰辛,人却很朴实。他走上文学道路的原因也很奇特:“我上小学的时候,我的老师爱写小说,写完了读给我父亲听。父亲和老师都是我很敬畏的,所以我立在灯影外面他们看不到的地方听,一次又一次地听下来,我才知道世界上除了男耕女织之外,还有如此美好的事情,于是就下决心做这美好的事情。很久很久以后,我才知道,我这位老师的小说一直没能发表,但在他的影响下,我走在文学的路上,一直没有停歇。”

郑彦英高中毕业的年月,上大学靠推荐。于是他回到村庄务农,两个月后,公社书记骑着自行车到他正在耕地的田野找到郑彦英,说他的文章写得好,让他到公社去当半脱产干部,于是,书记用郑彦英的自行车,把他驮进了干部队伍。三个月后,郑彦英又入伍当了空军,这时候写作已经有瘾了,在湖南和广州的报纸刊物上渐渐地发表起文章来,这在空军航空兵中是一个很显眼的事,于是,上级专门给郑彦英所在的团给了一个干部指标,把他提拔为干部。半年后,郑彦英被调到广州空军,当上了以写作为职业的创作员。转业的时候,又因为他有一沓发表作品的目录装在档案里,被河南省委组织部选为笔杆子,到了省委《党的生活》编辑部工作。就在这里,郑彦英利用业余时间,写出了中篇小说《太阳》,又动手改编成电影,该电影首次代表我国,参加西柏林国际电影节。

郑彦英是当代文坛“触电”较多的作家之一,被搬上银幕的电影剧本有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秦川情》、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天鼓》和《皇家尼姑》等3部;被搬上屏幕的主要电视作品有20集电视剧《石瀑布》、15集电视剧《风铃》、上下集电视剧《郭维淮大夫》、上下集电视剧《如果有来生》和20集《彭雪枫将军》等7部。他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河南省省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在写作中激动并快乐着

2010年10月,郑彦英散文集《风行水上》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专家认为,《风行水上》中的散文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文体上,对于当代散文创作来说,都具有创新意义。作者调动了他作为小说家的一些写作技巧用到散文上,如讲究叙事的故事性、悬念、动作性细节,掌握叙事节奏,让文本好看,引人入胜。作品竭力追求表现生命原生态的丰富性和粗砺感,尽可能地保持住特定环境下的气味、色彩、感觉、情景,让现场感、质感、生命的鲜活感更为突出。另一方面,尽可能保持作家自己的当时当地的真实感觉,以强化真实性和感染力。各篇文章涉及乡土、动物、植物、环保、人物等方面,笔墨自由,情趣盎然。

郑彦英这样表达他对汉文字的热爱:“在我的幼年时期,我就对汉文字产生了发自内心的崇敬。这种崇敬直接促成了我对学习的不断努力和上进。如今,汉文字已经成了我安身立命之本。在日渐喧嚣的尘世里,我让自己安静下来,我要用我热爱的汉文字,表现出我眼中和心中真正的世界。我尝试过多种表现方式,历经数年,最后发现,完整地记录、表现生命感觉的原生态,会让我在写作中激动并快乐着。这种激情和快乐,滋润着文字,也滋润着我的生命,并期待着去滋润读者的眼睛和心灵。”

母亲是他心目中的故乡

离家近四十年,已年届花甲的郑彦英对故乡一往情深并诉至笔端。父亲去世后,他将母亲接到他居住的郑州。母亲腰椎不慎受伤,郑彦英侍奉床前,孝心切切。他常常陪母亲散步,喜欢听母亲叙说老家的陈年旧事,家长里短。他喜欢吃母亲做的菜面,母亲做面他砸蒜。他怕母亲“心慌”,鼓励年逾八旬的母亲拾起年轻时的爱好,做布艺工艺品和刺绣,并将母亲做的手工艺品在网上推出,今年春节前,老家礼泉县的文化局长到郑州,专程去拜访了郑彦英的母亲,看到母亲做的工艺品,大为赞赏,说在关中道上,没有几个人能做出这么好的民间工艺品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夏挽群和河南省民俗专家程建军看了母亲的工艺品后,以行家的眼光说出了母亲工艺品的传承渠道为三秦,并肯定地说:“你是真正的民间艺术家。”随后,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为他的母亲颁发了“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资格证书。”

郑彦英说,母亲眼里满透着兴奋。而他,在母亲的兴奋中,心里很滋润!

学画养生妙处自在心中

长期写作使郑彦英的体质渐渐下降,为了养神健身,他拾起了从小跟母亲学习的绘画。从事文学工作多年以后,再拾起绘画,似乎容易一些,正像西汉刘安所说:诗画本一律。但郑彦英认为,既要做,就要做自己独特的,宋人陆游的文章最忌百家衣就是这个意思。于是他下决心走自己的路,哪怕是条很小的路,也是自己的路。2006年,在中央号召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中国邮政总局从《郑彦英诗语焦墨画——乡村模样》中选取了民俗部分最有特色的几张,以2007年贺年卡的形式,成套出版发行。作家们认为,文与画相配,样式鲜活,更增加了文字魅力,画家们则认为,郑彦英诗语焦墨画是典型的文化。这是中国第一位作家的成套名信片。

古代的文人讲究琴棋书画,文章自在不言中。郑彦英说,他自知不如古人,但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文人,妙处自在心中。(B)(2)

新闻推荐

震撼人心灵的报告会 ——全国著名教育家罗崇敏教育思想专题报告会速写

本报记者辛建斌5月18日,是个星期六,上午,礼泉县职教中心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礼泉县教育局干部、礼泉县各中小学领导和优秀教师上千人牺牲休息时间,云集在此,聆听了全国著名教育家罗崇敏教育思想专题大...

礼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礼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