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脚踩白云呈祥瑞 仙女飘飘送福音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之西王禹村纸台

咸阳日报 2012-05-02 23:55 大字

制作纸台

每年正月二十三这天,该村的姑娘们扮成仙女摸样,随着鼓点碎步而行进行表演。

本报记者 刘伟

每年春节,作为传统庆典狂欢活动的社火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和熟知:高跷、旱船、舞狮……伴随着欢庆的锣鼓,沿街边行边舞,热闹壮观,为城镇和乡村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欢乐氛围。而在礼泉县阡东镇西王禹村,却有一种鲜为人知的社火表演——走纸台。

走纸台在每年的正月二十三这天进行,由村中的姑娘们身穿七仙女的戏服,上妆戴花,扮成仙女模样,再用白纸糊成一米见方的纸框,中间留有一尺见方的小框,“仙女”们两腿站于其内,随着鼓点,碎步而行,飘飘忽忽,如踩着白云,几十个人不断变换队形,甚为壮观。

“西王禹村的‘纸台\’是其村民在长期农耕生活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祭祀活动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礼泉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寇绒介绍说,这种魅力四射、独树一帜的社火表演是为纪念七仙女帮助大禹治水而产生的。

相传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大禹治水到现在的礼泉县西王禹村,见这里洪水成灾,淹没庄稼房舍,百姓性命难保,治水大军废寝忘食,连续奋战七天七夜,但因水势凶猛,收效甚微。

玉皇大帝被大禹的治水精神所感动,于是派了他的七个女儿于正月二十三下凡救助,只见仙女们各踩一朵祥云从天而降,人人舒展广袖,立见一道河谷出现,大水哗哗流入河道,这里的水灾被平息了。

为纪念和报答大禹与七仙女的治水之恩,村名由此改为西王禹村,村西一条大禹走过的路被人们称为“禹路”。村南二里远的排水河谷被人们称为"霄河(云霄之意),现虽已干涸,但河道还依稀可见。村子中央设立庙堂,取名"青云寺",内设"禹王殿"、"王母殿"等。每年正月二十三该村都要进行烧香祭祀活动,晚上由村里的灵姑秀女扮成仙女模样,挂着纸台(意为脚踩祥云),随着鼓点移动变换队形,取意仙女下凡,可保村子平安。这一古老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随着时代的变迁,纸台表演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晚上表演变为白天。”寇绒说,古时的纸台表演都是在晚上进行的,所以在场地中间有四个掌灯之人,四人围成正方形,仙女们围绕四盏灯变换队形进行表演,现在改为白天表演所以四盏灯也相应变为四面旗。

西王禹村纸台传承人苏发魁从小喜爱文艺,幼时就对本村的纸台表演很感兴趣。每年正月二十三村中进行纸台表演时,其跑前跑后积极学习了解,并参与其中进行表演,从材料的准备到化妆表演以及表演过程都熟记于心。后来,在老艺人苏天兴的指导下,对纸台表演和技巧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2002年退休后,他根据儿时的记忆和老艺人的指点,对纸台表演重新进行编排,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演出人员,使得演出队伍更庞大,更有气势,更具有观赏性。

“传承人苏发魁现在年事已高,大多数年轻人都出外打工,村中只有一两个年轻人愿意学习纸台表演技艺,纸台前景堪忧。”寇绒介绍说,从2010年起,县政府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地方文化抢救和保护,把西王禹村的“纸台”作为县域品牌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传播载体,建立了传承保护机制,使得“纸台”这一民间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C)⑤

新闻推荐

郑建新邢玉瑞一行 对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情况进行调研

本报讯(记者陈飞)5月9日-11日,市政协副主席郑建新、邢玉瑞带领政协调研组对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情况进行调研。3天来,调研组一行深入到礼泉县烽火镇文化站、长庆石油礼泉基地文体中心、袁家关中印象...

礼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礼泉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