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资源下沉让贫困群众有“医”靠 泾阳县医院健康扶贫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薛璐
“姨,这是我给你带的药,你跟我叔记得按时吃,平时多锻炼,少吃油腻东西。”这是泾阳县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杨盼在桥底镇何村张学智家中诊疗时的场景。
泾阳县桥底镇何村的张学智患帕金森病多年,妻子李亚婷也有脑血管病史,儿子常年在外地打工,无奈,抚养孙女的重担也落到了夫妇二人身上,生活十分不易,二人选择放弃治疗。
2017年6月,泾阳县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杨盼了解到其家庭情况,在下乡扶贫过程中,对夫妇二人进行详细全面的查体,给他们讲解脑血管病知识,指导他们康复治疗,并带去常备的药物,工作之余还经常打电话关注其病情变化情况,让两位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及时的医疗服务,远在外地工作的儿子也没了为父母看病的后顾之忧。
原来,自健康扶贫攻坚战号吹响后,泾阳县医院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定期派出专业骨干医护人员进村入户,为群众提供更便捷、更优质、更价廉的医疗服务,并全力落实健康扶贫各项政策措施,使贫困群众有“医”靠。
在这场健康扶贫攻坚战中,医生和患者之间上演着一幕幕感人的画面——
木梳湾村贫困户杨成孝是泾阳县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共同合作建立家庭病床的患者之一。帮扶医生党震回忆说:“我初次见到杨成孝时,他静坐在轮椅上,口角偏斜、流涎,右侧肢体瘫痪,右侧下肢浮肿,运动性失语,在家人搀扶下也不能行走,追问患者家属,诉其曾有跌倒史,已瘫痪7年,从未进行有效的治疗和功能锻炼。”
对于那些徘徊在温饱线上的贫困群众来说,家里如果有一人生了大病,可能就会拖垮整个家庭,将这个家彻底推向了贫困的深渊。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党震对杨成孝进行全面查体,了解他的身体状态、居住条件以及本村医疗机构环境,并与本村乡医、王桥卫生院医生共同制定诊疗康复方案。
考虑患者瘫痪时间长,长期不进行功能锻炼会造成压疮、关节挛缩和尿道感染等并发症,加之患者脑梗死导致失语,与家人交流发生障碍,造成患者缺乏生活信心、情绪低落等情感障碍,因此每周去探访杨成孝时,党震与他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与此同时,泾阳县医院免费为杨成孝提供多类常用药品。
如今,杨成孝已能在辅助器的协助下下地活动,右侧肢体浮肿减轻,病情较之前大有好转,对生活也充满信心。
52岁的毛小娟是泾阳县兴隆镇寺底何村村民。5年前,她患上了右膝骨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丈夫也因外伤导致左踝创伤性关节炎、左足距骨无菌性坏死长达20余年,两人长年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务工作,地里的农活没法干,也没了其他收入,还要长期吃药,让家里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2017年5月,泾阳县开始推行贫困人口家庭病床服务项目,即对符合住院条件需要连续治疗,但因本人生活不能自理或者行动不便,到医疗机构住院有困难,需医护人员上门提供服务的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医护人员定期上门查床、治疗、护理并记录。
毛小娟与泾阳县医院骨一科医生岳育锋签订了“家庭病床”服务协议后,岳育锋每个星期都到其家中巡诊两次,为其讲解国家扶贫政策,提供健康指导,还为她带去常备药品,并交待每种药物的服用时间、服用剂量。渐渐地,毛小娟的症状缓解了很多。
岳育锋通过多次上门走访,了解到毛小娟的丈夫冯民生的病情后,又积极向院领导及科主任汇报,为其开辟绿色通道、入住到他所在科室进行手术治疗。他说,“不去病根,难拔穷根”,只有把家里顶梁柱的病根去了,才能让这个家庭重拾对生活的希望。
因冯民生病史长、病情复杂、手术难度大。术前检查,岳育锋全程陪同,并为其行左胫距、跟距关节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住院期间,骨一科全体医护人员全心全意、尽心尽力帮助冯民生术后恢复,出院后岳育锋多次电话随访、上门巡诊,并陪同拍片复查,指导功能康复锻炼。
家庭病床是泾阳县医院医疗服务的延伸,真正体现了卫生资源的下沉与分级诊疗的特点,这种模式恰恰让原来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的贫困群众得到了有效治疗,大幅减轻了贫困患者的经济负担,使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有了“医”靠。
据统计,目前,泾阳县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平台30种大病患者共计1067例,已全部签约救治。其中管理30种大病患者131例,现集中管理4人,洽愈5人,死亡20人、转慢病102人,均已入户签订一对一帮扶协议、落实相关政策,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并定期随访。
泾阳县医院负责全县30种大病集中救治管理,为30种大病患者救治开设绿色通道,提供咨询、导诊、优先挂号、取药、零押金办理住院手续,落实先住院后付费、一站式出院即时结算服务等各种便民措施及政策。 (F)(2)
新闻推荐
董妍本报记者宋超10月28日,记者从泾阳县教育局获悉,该县教育系统围绕如何促进少年儿童积极的人格形成,增强社会适应性等问题...
泾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泾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