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过碧玉环 人行苍龙背

西安日报 2020-12-05 03:35 大字

三原古龙桥已有400多年历史。

○马元社文/图

“三原的桥,泾阳的塔,高陵牌楼一枝花。”这是俗语对关中“白菜心”泾三高三地特点的概述。其中三原的桥,说的就是三原县城北的古龙桥。

恰逢周末,遂驱车三原,穿过县城,直奔城北,探访古龙桥。古龙桥坐落在清峪河上,是古代连接三原南城和北城的交通要道。《三原县志》有“水从碧玉环中过,人从苍龙背上行”的赞美诗句。

古龙桥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破土兴建,系明代工部尚书温纯支持、知县高进孝倡导集资修建。温纯是三原人,明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历任知县、巡抚、工部尚书等职,为明朝名臣。相传有一年他回乡探亲,看见连接南北两城的清河大桥被水冲毁,行人来往不便,便与知县高进孝商议修建一座石桥方便两岸百姓。温纯拿出多年积攒的一千多两银子,倡导、动员邑中富户捐资,历经十二年,终于建成了这座桥。

沿河岸边的土路而下,桥两边有两座牌楼,一面题字“古龙桥”,一面题写着“温公崇仁桥”,两牌楼构造相似,是为纪念温纯而建。

走近古龙桥,你会被桥体的雄伟所震撼,甚至不相信在这看似不起眼的河流上竟架着如此壮观的一座古桥。古龙桥南北走向,横跨在清峪河面上,桥身长110米,高26米,采用三个桥孔,也被称为“三眼桥”。三个拱桥孔,中间孔大,两边孔小,桥孔有三分之二淹没在水中。大孔采用尖形拱顶,建筑全部用石钩铁钳,青石砌筑,石缝用糯米和石灰汁黏合,宽11米的桥面上铺有一层磨盘石,磨盘石上铺着长方形青石,从侧面看结构清晰,桥体雄壮。

三个桥孔,像三个碧玉环,环环相连,矗立在河中,清峪河水潺潺东流,缓缓地穿过桥孔,滋润着三原大地。

桥面两侧,竖有四梭尖圆顶状石柱栏杆,每个石栏杆柱子直径30厘米左右,两边各32根,粗壮结实。栏杆之间,镶嵌着30块青石板,很有年代感。仔细辨认,原来石板上雕刻着二十四孝、龙凤呈祥等图案,由于风雨侵蚀,有的石板呈暗褐色,但图案栩栩如生,清晰可见,为古龙桥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印记。

在桥孔上端、桥面下方,东西各伸出三个石雕龙头。龙头傲视长空,气宇轩昂。龙头连接桥面,是前面的排水孔,下雨时桥面积水从龙头口中喷出,形成一股飞流直下之势,如一个小瀑布飞降,六个同时喷水,场面颇为壮观。正是这六个看着颇有意思的龙头,让桥体不受雨水侵蚀,雨停桥面干。

古龙桥的宏伟壮观,无论站在哪个角度都能感受到。其巧妙的构造,精心的选材,坚固异常的桥体,尽管历经400多年岁月的磨砺,但仍岿然不动,巍然屹立。

去的那天,清峪河水流量不大,河道里长满了芦苇,几个钓鱼人在桥下悠闲地等待着鱼儿上钩。我的拜访,打开了钓鱼老者的话匣子。他讲述了古龙桥的历史,讲述了发生在古龙桥上的传说与故事,还讲述了他从小听到、见到的古龙桥。

古龙桥之名源于宋代,原有木桥屡建屡毁,石拱桥建成后遂一劳永逸。古龙桥所在地,明清时是三原县城最繁华地段。清代后期到民国时期,古龙桥上两侧建有两排房屋,青堂瓦舍,玲珑别致。桥面既是街道又是集市,每天人群熙攘,热闹非凡。各家铺板门前挂有招牌。桥上的买卖主要以小作坊为主,如制作铜锅、铜壶、水烟袋、风匣、木梳、戏箱、刺绣等小手艺,以及芝麻糖、油糕、糖炒栗子、炒花生等风味小吃,其中以“白龙膏药”“张家书铺”“任家刺绣”等尤为著名,如今已成非物质文化遗产。1992年,古龙桥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成为省内古石桥建筑的活标本。

如今,古龙桥已成为三原的一大景观。桥下的清峪河湿地公园进行了绿化美化,古老的古龙桥重新焕发了青春活力,与时代同步前进。

新闻推荐

缓刑期内不悔改 冒险犯罪“二进宫” 检察官提醒:珍惜在高墙外的“自由之身”

本报记者吴红因犯罪被判处缓刑后理应珍惜,可是有些人却偏偏不这么想,他们在重获自由后“旧病复发”继续实施犯罪行为。近日...

泾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泾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