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咸阳的进士与书院
宏道书院(资料图)
任耀博
近代以来,咸阳地区教育发达,名校林立,享誉西北。咸阳籍进士更是不胜枚举,以《明清进士题名碑录》为例,从咸丰元年到光绪末年,咸阳境内共有36人考中进士,其中咸丰朝有10位进士,同治朝7位,光绪朝19位。宣统朝时,科举制度已废除,故忽略不计。
咸阳地区文风淳厚,学脉源远流长。从元朝末年到清末民初,咸阳大地上矗立着众多的书院。清末咸阳地区的书院,不但数量多,而且名校也多,更重要的是特色鲜明。清末陕西五大著名书院,除了关中书院在省城西安外,其余均在城外,如创办历史最悠久的宏道书院在三原,晋级率(即“科举中式”)最高的味经书院在泾阳,讲授西学最早的崇实书院也在泾阳,等等。近代西北地区的教育重心在陕西,陕西的教育重心则在咸阳地区。而在咸阳的教育版图中,三原则是执牛耳者,自古即有“学风之胜,莫过三原”的美誉。
据地方志记载,咸阳本地最早的书院是“学古书院”,该书院建立于元朝延佑七年(1320年),院址在三原县城,初建不久,“即有百余学者负笈求学”,各方学者来此讲学者络绎不绝。明朝弘治八年(1495年),三原县又建立了享誉盛名的“宏道书院”,该书院也是近代陕西最早的两所大学之一的“宏道大学堂”的前身和主体。稍后,武功的绿野书院、礼泉的星聚书院、旬邑的乐育书院等相继建立,但大部分书院则是建立于清朝中后期。
咸阳地区的书院主要是公立书院,但也有少量的私立书院,如泾阳的正谊书院,即为民间书院,“来院学习者,食用自备”。但无论是公立书院还是私立书院,主要教授内容都是传统的四书五经、程朱理学,后随着近代中国对外交流的逐步深入,各书院相应增加部分西学内容以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如外语、算术、格致、地理、工艺等。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是教会机构所办书院。晚清以来,由于西方宗教的传入,部分地区也出现了教会办书院,如清朝光绪时期,三原县相继建立了崇真书院和美丽书院等教会书院,教会书院以教授西学为主。
清末咸丰、同治、光绪三朝进士群体中,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咸阳籍历史人物。如与戊戌六君子之杨深秀齐名的宋伯鲁,就是礼泉县人士,曾就学于三原县的味经书院,1886年考中进士(清光绪十二年丙戌科),1896年任山东道监察御史。戊戌变法期间,积极代康有为等人上奏变法奏章,梁启超曾说,在台谏诸臣中,称宋伯鲁“言诸新政最多”。民国时期,他曾先后担任过政治研究会会长、总统府高等顾问等职务,后在任职陕西省通志局总纂期间,主持修订陕西通志,积极整理陕西史志资料,为近代陕西史志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还有咸阳县进士李岳瑞(清光绪九年癸未科),旬邑县进士萧芝葆(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三原县进士茹欲可(清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等等,皆为近代咸阳进士群体中的佼佼者,其中茹欲可则是本地最后一位进士,在他考中后不久,清廷即下诏自1906年开始,正式废止科举考试。
近代咸阳书院培养了大量的军政、科教人才。除了为数不多的进士群体外,还有数以百计的举人群体,他们都是近代咸阳,或陕西社会变革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如参与晚清维新运动的李岳瑞、陈涛、杨蕙、张鹏一、邢瑞生等人均曾就学于味经书院。另外,在近代西北乃至全国军政科教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有于右任、张季鸾、李仪祉等人,他们都曾受教于咸阳书院,并得益于书院的孕育和栽培。
随着清末民初科举制度的彻底废除,作为咸阳历史记忆中最浓重的文化印记,绵延数百年的咸阳书院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有别于书院教育的学校教育则遍布城乡,继续滋养着咸阳大地。(B)(13)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董永军)6月30日,陕西省泾阳县人民法院依法对孙某鹏等13人涉黑案进行公开宣判,首犯孙某鹏以犯组织、领导黑社会性...
泾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