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书院知多少?

铜川日报 2020-03-04 07:26 大字

杨五贵

一个文化底蕴厚重的地域,莫不把重文兴教作为头等大事。耀州自古人才辈出,圣贤迭现,这不能不归功于民众对文化的重视。据史书记载,远在明代,耀州便有著名的文正书院,其后各种形式的授教所在,更是层出不穷。

文正书院始末

文正书院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旧址在如今步寿原下的塔坡处,书院乃当时知州赵时所倡建。此处原是一所寺院,赵时让僧人外迁,遂修缮僧舍,改善设备,栽绿植树。不久,林木葱郁,环境极为幽雅,成为修身养性的极佳场所。赵时之所以将其定名为文正书院,是为了纪念曾在耀州做过知州的范仲淹。

天有不测风云,书院只维持了短短的二十六年,由于管理不善而解体,就这样销声匿迹土崩瓦解了。

至此,耀州再无比较正规的教育场所,直到二百多年后的清乾隆廿二年(1757),知州侯珏在耀州布政分司废址上,重建文正书院,此处便是以后的耀州高等小学堂、西街小学的所在地。

书院建成后的两年,继任知州汪灏将书院大修了一番,并购旱地九百余亩,岁收田租140余金,彻底落实了书院的经费来源,解决了后顾之忧。

修葺一新的书院,修竹摇风,假山玲珑,红桥三折,池水碧透,风景宜人。书院前门二重进为堂,堂前耸立着一块巨石,其上篆有“陨石”二字,此石乃真正的“天外来客”,一直存留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后不翼而飞,渺无踪影。堂的东、西为教室,墙上嵌有明耀州同知贺兴文所画墨竹石刻,堂后植竹成林,穿林而出,南向书屋三楹,曰“绿漪轩”,其前堆石为山,玲珑剔透,周多嘉树芳卉,幽雅美艳。西有曲池,此池引通城渠水,池之上架小桥,红栏三折,悦目妙曼。后有画壁,是知州侯珏的手指画,有极高的欣赏价值。书院内四时之花灿然怒放,美不胜收。

书屋后东为卧室,窗明几净,竹风潇潇,时袭衣袂。墙角藤萝挂月,屋后桐柏侵云,寻曲径而步回廊,闻花香而听鸟语,尘氛不到,人声寂然,洵养性之妙区,读书之胜地也!

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封建科举制度解体,文正书院方告“寿终正寝”,清代的文正书院历时147年,为古耀州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耀县中山中学始末

耀县中山中学曾设立在耀县塔坡处,随着历史流逝,那些当年历经者也慢慢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其存世的这一事实,也渐渐淡出人们视野和的记忆,为时人所陌生。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白炽化,中华民国教育部为了安排沦陷区逃陕失学青年,在远离抗战前线的耀县城北塔坡处选址,开办国立耀县中山中学,专招流亡学生。其校长是毕业于上海大学的合阳人孙玉如,此人时年38岁,年富力强,英姿勃发。

第二年,学校移交省办,全校连校长孙玉如在内,共有教职员工25人,平均年龄38岁,其中大部分是毕业于全国各地名牌大学的精英。1946年,中山中学开创第四年,据统计,全校共有学生311名,共分六个教学班。

在校学生实行寄宿制,每人每月发小麦4斗、伙食费30元。后来,当地学生也托关系进入该校就读,也就是说,这时的耀县,城北塔坡处有省立高级中山中学,城内有县立初级中学,两校并存,隔城相望。

1946年6月,一天清晨,旭日东升,阳光洒满操场,校长孙玉如向即将毕业的学子训话道:“共芸窗,同笔砚,倏忽三载,一朝云别,能不黯然神伤。然离合人之常情,又奚悲,又奚喜,岂可为儿女之态焉!古人云,富者赠人以贿(指财物),君子赠人以言,吾虽不才,敢不持一言相赠……今诸生离校,或服务社会,或升学深造,执业固异,离校则同,自兹以后,毋忘国家设校育才之意,毋忘母校陶铸之功,毋忘同学切磋之雅,对国家则须尽忠,对母校则须爱护,对同学则须关怀,共欣共荣,永作精神之团结,是则有望于诸生者也!……”

当年,孙玉如校长的临别赠言,可谓慷慨激昂,掷地有声,语重心长,感人肺腑,闻者无不动容,即使今聆之,仍不免怆然,屈指算来,孙玉如校长若在,已是110岁的老人了。这一届学生中有将毕生精力献给耀县教育事业的李存明老师,有专事研究“梨园”的学者李尤白。

1949年,省立耀县中山中学并入城内的县立耀县中学,生员及教学设备一并移交。自此,耀县方有了一所完全中学。

耀县中学创办纪实

耀县中学之创办,道传甚蕃,争创者纷纭,版本各异,莫衷一是,真伪难辨,今笔者得参与创办者田杰生之当年笔录,经整理公诸于世,还原史实。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陕西省的国民教育只有省立第一、二、三中学,男女两所师范,以及一所法政学校和一所农业学校。省立高中便是陕西地区的最高学府,县级学校更是凤毛麟角。后来,添了几所公、私立学校,咸阳的周陵中学、泾阳的泾干中学、三原的南郊中学以及富平庄里的立诚中学等。

那时的耀县,只有几所小学,富家子弟上中学,只能去西安、三原等地,甚是不便,面对此形势,耀县的一些有识之士便奔走筹谋,欲办一所中学,以便当地子弟上学。

提出这一倡议的是时任耀县教育科长的段仙舟,与其同心协力的尚有胡正修、安明斋,除此之外还有地方名流段峻生、宋仁三和高干丞等鼎力支持。

1940年夏天,一个闷热的中午,安明斋风尘仆仆地从耀县赶到三原,为居住在这里的耀县籍名流田杰生带来口信,言众推田杰生为第一任校长,田杰生时年39岁,毕业于上海南方大学,声名显赫。

田杰生听完这一造福桑梓的善事,二话不说,准备停当后当即回到耀县,参与筹办耀县中学诸事。

筹办处设在耀县学古巷小学,校址选在学古巷小学以西的破庙山寿寺,神像移位,佛殿成为课堂,沙弥出寺,僧寮变作简易校舍,安窗立门,设园筑墙,建校工作紧锣密鼓进行。

下一步是教职员的选定,这一工作首当其冲,至关重要。田杰生向昔日教育界同事,当时尚在外地任教的刘景三、成郁文、姚子春等发函,邀其返耀。教育主任人选定为耀县籍任耀亭,他当时在富平师范任教,富师校长尹焕如是田杰生的老师,田杰生便以个人名义请求放任耀亭回耀。

诸事办妥后正待招生开课,田杰生接到省府命令,去周至当县长,安明斋亦被带往。于是,胡正修当上了校长,任耀亭担任教育主任,田杰生为名誉校长。

1940年秋季,耀县中学便告正式成立,共招考男女学生100名,分甲乙两班上课,一直发展到1949年的8个班,有学生421人,其中女生14人,成立后的九年间,先后毕业580余人。

新闻推荐

连续奋战30天 基层干部王胜凯倒在了执勤点

“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2010年6月,37岁的王胜凯面向党旗庄严宣誓。2020年2月24日,王胜凯因急性心肌梗死倒在了岗位...

泾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阳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