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渠》研讨会在京举行 熔诗史为一炉 为郑国渠立传

西安晚报 2019-10-22 06:19 大字

《天下第一渠》封面受访者供图

10月20日,由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中共陕西泾阳县委、泾阳县人民政府、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白描长篇报告文学《天下第一渠》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记者获悉,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范新坤,太白文艺出版社社长党靖、总编辑韩霁虹,中共泾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宣朝,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李胜振等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主持。

李敬泽指出,《天下第一渠》有大眼光、大气概,以泾阳为标本,把古老的、传统的农业文明的方方面面写得丰满亲切,元气淋漓。《天下第一渠》既贴近郑国渠具体的地方性知识,也是对整个关中平原带有作者生命温度、生活记忆与生命经验的细致而全面的考察,不仅有文学价值,还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人类学价值。

《天下第一渠》以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立传的方式,翔实发掘和记述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郑国渠两千多年的历史身世和兴衰流转,辅以大量的文献记述、考古发现、民情风俗等,完成了宏大的历史场景和时代命运的艺术再现。作者以厚重饱满的情思和凝练有力的语言,熔诗史为一炉,纳古今于一体,探寻这条大渠对关中地区农耕文化诞生和发展的影响,完成了对一条大渠的全方位解读,对民族文化的峻切思考,对苍生大地的真诚关注,对历史变迁的当下记录,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

研讨会上,专家们围绕《天下第一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专家指出《天下第一渠》揭示了一条大渠在改变历史走向的巨大冲突中的壮阔剧情和真实细节;展示了天下第一渠如何催生出璀璨的农耕文化之花,铺叙关中生民的农耕文明传承样态,揭示其中深厚复杂的、历史的、文化的、生活的底蕴,发掘和解读深藏在关中大地上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密码,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优秀品格的形成进行了追根溯源式的探寻。作者白描审视“天下第一渠”时的艺术视界,是多元的、立体的,由历史与现实、发端与流续、大时代与小个体、主观动因和客观结果、物质载体与人文影响、时代风云与百姓命运等多个维度和向度构成,既有宏观的把握,又有微观的考量。《天下第一渠》以两千多年的历史流续为经,以郑国渠对当地农耕发展、人文构建、百姓命运的深远影响为纬,让过往与当下、庙堂与民间、英雄与百姓、历史云烟与个人命运、主观动机与客观结果……密密地交织成一张网,而牵着这张网的,是作者的跋涉的足迹、驰骋的思想、放飞的感情,纲举目张,网罗万象,密实多元,引人入胜。

王巨才、陈建功、李一鸣、周明、梁鸿鹰、施战军、李炳银、黄传会、徐剑、贺绍俊、李建军、李舫、张宗涛、蒋超、李令福、张瑞田、李蔚超、赵青等出席会议。评论家阎纲和白烨也为研讨会发来了书面发言。此外,渠荷文化集团制片人何雅晴也透露,以天下第一渠“郑国渠”为故事对象的电影《疲秦记》已完成改编,即将开拍。记者曾世湘

新闻推荐

刘平:用仁爱之心育人

刘平给学生们上课。本报记者赖雅芬文/图“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泾阳县王桥镇东街小学青年女教师刘平,12年来矢志...

泾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