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产业主体农业链条上的希望——走进一号文件之产业调整调查

咸阳日报 2013-06-13 23:34 大字

泾阳县安吴镇雒仵村通过土地流转,以公司加基地带动农户的模式,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栽植大樱桃,引导群众致富。 本报记者 郑苗裔 摄

地处旱腰带的泾阳县安吴镇沙沟村在致富路上另辟蹊径,因地制宜推广种植耐干旱的矮化核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本报记者 郑苗裔 摄

本报记者 王军政 李桦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毫无疑问,调整农业结构,培育产业主体是夯实农业基础的关键。近日,记者走进泾阳县安吴镇,探寻延伸在农业链条上的产业发展方向。

安吴村

走向第三产业的蜕变

安吴村因安吴青训班而闻名。在这个1340口人324户,拥有2695亩耕地的村子里,粮食种植一直是多年的主导产业。“种植模式单一,农民增收缓慢,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大量留守儿童和农村老人已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一条软肋。”村干部介绍说。面对诸多矛盾,如何走出这条单一的农业种植模式?!

早在90年代,鉴于村上悠久的种桃历史和地理特点,村民把发展大红桃作为增收致富的一条路子。“嵯峨山脚下,日照时间长,这里大红桃成熟期要比周围地区早熟7-10天,甜度也高出一两倍。”种植大红桃的第一年,果农亩收入就达4000元。如今,大红桃已占安吴村主要经济作物的50%,已成为该村主导果业,种植面积已达1300亩,亩收入6000元,果品均销往新疆、兰州、四川等全国各大城市,到2011年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然而,随着杂果市场的日益饱和,大红桃品种单一、产业链短的缺陷日益显现,产业发展缺乏持续的后劲。

安吴人增收的潜力在哪里,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哪里,这是萦绕在安吴镇、村干部的心结。这时,安吴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进入了他们的眼帘。安吴村不但有安吴青训班这一红色旅游资源,而且沉淀着厚重的秦商文化。大家看好借旅游商机,发展“农家乐”等服务业的潜力。

几年前,5户村民投资开办“农家乐”,县文物旅游局为群众无偿提供桌椅板凳。可好景不长,开业不久,便纷纷关门。个中原因,大家苦苦思索。“北建材、南蔬菜、中间泥泞的道路把人害。”安吴村村支书王治华打着形象的比方说,安吴村以前泥泞的道路,不便的交通等落后的基础设施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瓶颈。

“我们现有的资源留不住游客!”村民姚云飚有着这样的看法。他认为,红色资源、秦商文化缺乏挖掘、宣传和包装,当游客1个小时就能把青训班、望月楼、陵园等景点看完、听完的时候“凭啥吸引别人、留住游客”。

安吴镇镇长王春林认为,借助安吴的特色和优势,推动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是产业调整和发展的一个方向。然而,资源优势没有成为产业优势是当前的问题所在。

随着县上红色旅游路的启动建设,为改变“零敲碎打”的被动局面,安吴镇提出了以安吴旅游为龙头,带动全镇农业产业发展转型的高起点规划,对安吴村产业发展从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区设计、旅游项目包装进行了全新的定位。用规划项目吸引客商,以市场撬动资金,进而依托旅游等第三产业推动农业产业调整、发展转型。王春林说,这就是他们当前的抓手和正在走的路子。

雒仵村

与现代农业的选择对接

当大棚蔬菜成为安吴镇产业热点的时候,雒仵村却在产业调整中另辟蹊径。

雒仵村位于安吴镇中部,辖九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481多亩,有480户1800余人。多年来,粮食种植、劳务输出和杂果是村民收入的主体。产业特色优势不突出是困扰群众致富增收的最大问题。在经过市场调研后,镇、村干部认为,当前大棚蔬菜市场供应已处于饱和状态,如果再继续发展设施蔬菜,市场拓展空间不大。立足市场需求,以现代农业为着眼点,培育因地制宜的产业主体成为雒仵村选择的方向。经过镇上的规划,雒仵村联合陕西天人合一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建设800亩樱桃示范园,通过示范引领,带动村里群众调整产业,共同致富。

安吴镇副镇长兀嘉辉算过一笔账:村上小麦亩产大约为500-600斤,按照1.2元/斤的市场价计算,亩收入约700元。而大樱桃在合理栽培管理的情况下,亩产可达2000斤左右,以最低价格计算,每亩至少可收入6万元,经济效益远高于传统的粮食作物。公司成立了,土地咋流转?

在充分借鉴了外地成熟的经验,并与天人合一公司沟通后,镇上提出了让群众以土地入股分红。并明确规定,年底公司20%的利润分给入股群众。“应当说,这是一种在外地试验成功,群众能获取最大利润的新模式。”然而,多次召开村民大会却协商未果,大部分村民不愿意承担风险,因为“钱捏在手里才是自己的”。对此,镇长王春林不无遗憾地感叹:“调整农业结构的同时,我们还面临着调整已经落后的发展理念。”

在充分尊重村民意见的情况下,经过协商,以土地租赁的形式,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科技培训、技术指导、提供苗木等手段,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发展果业。天人合一公司成立后,科技人员现场指导,雇佣村民进行果树的日常管理、采摘、包装、运输,立马就解决了村上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以前光靠种麦,家里基本再没有多少收入,如今,在公司打工3000元的月工资,家门口就能把钱赚了。”村民仵正龙高兴地说。

如今,陕西天人合一公司已栽种樱桃三万多棵,园区内100多亩樱桃已硕果累累。

沙沟村

把握旱腰带产业调整的契机

如果说地处平原的安吴、雒仵在调整产业中有着诸多的“资源”优势,那么,地处旱腰带的沙沟村则有着无可比拟的劣势。

沙沟村位于安吴镇西北部的嵯峨山南麓,地处渭北旱腰带,属泾阳县扶贫重点村。全村8个村民小组385户1600人分布在8个沟的沟畔和山脊上,耕种着3718亩的沟坡旱地。由于水土流失严重,长年靠天吃饭,单薄的粮食生产和劳务输出成为村上的主要收入来源。

立足土地资源,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成为沙沟人老几辈望眼欲穿的期盼。“恶劣的自然环境,如果没有好的项目,没有资金支持,在这贫瘠的沟坡旱地真难刨出啥眉眼。”镇村干部深深地感到了农民致富增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全市“三告别”启动实施后,安吴镇敏锐地意识到,像沙沟村这样地处早腰带的贫困村在移民搬迁中,产业调整也面临着新机遇。

2012年,沙沟村被泾阳县上确定为镇上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政策的支持下,部分窑洞住户离开沟坡烂窑搬入新村。随着移民搬迁,旧庄基复垦、土地整理、产业培育迎来了契机。“政策机遇千载难逢,只有抓住这样的时机,因地制宜调整产业,才能把旱腰带的地理劣势,变成发展优势。”王春林眼里扶贫政策的支持就是最大的“资源”。国家水保项目要求,在旱腰带地区栽植侧柏防止水土流失。镇上抓住这个机会,提出了因地制宜在陡坡栽植侧柏,在旱地栽植杂果产业调整思路,并得到了省市县的支持,成功地争取到了省上水保资金。有了项目和资金的支持,“栽什么,如何栽”的问题摆在了面前。为此,镇、村干部先后对御石榴、矮化核桃等多种杂果的耐旱情况和适应性生长特点进行实地考察,并对不同杂果品种的市场前景、产业发展模式进行调研。“御石榴价格高,但是销量有限,保鲜运输要求也高,矮化核桃适应土地贫瘠,易管理、运输和深加工,市场销路也宽。”镇村干部认为,“在御石榴已占领市场的情况下,拉长产业链条,发展矮化核桃切实可行。”在镇政府的支持下,沙沟村因地制宜,借助水保资金项目支持,在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坡崖畔和山脊土梁,种植矮化核桃。“先浇水、再覆上薄膜防蒸发,一根核桃苗子浇水100公斤,7台洒水车不停往塬上送水,一天能浇3000株苗木。”兀嘉辉扳着指头一算,让群众配合专业工队栽种,2400多亩矮化核桃落地生根,成活率在90%以上。针对群众提出的“种了果树,吃什么”的疑虑,镇上考虑到3年后,核桃树才能产生经济效益。为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引导群众种植豆类等矮秆经济作物和黄芪等中药材,并成立起合作社,以引进加工企业,把矮化核桃的产业链拉长。与此同时,针对移民搬迁后存在的旧庄基复垦问题,镇上又联系县畜牧部门吸引投资,建设“台阶式”万头生猪养殖场,目前客商已通过了先期项目选址的实地考察。“利用废弃的老庄基、窑洞,进行‘台阶式\’养殖,不但通风透光,利于生猪生长,而且还有利于疫病防治。”沙沟村干部认为,“这不但省了旧庄基复垦资金、节省了土地资源,还为发展‘生猪-沼气池-饲草’循环养殖打下了基础。”(B)⑩

让“资源”优势成为发展优势

王军政

调整农业结构,培育产业主体,是推动农业转型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增收的载体。

回顾安吴、雒仵、沙沟三个村产业结构调整历程,产业发展培育思路,记者深深地感到产业调整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它们都有着对市场的深深思考,都有着因地制宜的艰难选择,都有着探索产业化的决策。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就是让有限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那么,什么是资源?

站在不同的角度,人们有着不同的回答。

安吴村人认为,红色资源、秦商文化让他们有着把农业向第三产业转型的旅游资源。雒仵村人说,在土地流转中的现代农业运作模式,是他们致富增收的产业资源。而地处旱腰带的沙沟村人相信,政策优势是他们可供发掘的发展资源。

把这些“资源”优势,变成发展优势的过程,就是面向市场、因地制宜,培植产业主体,延长产业链条的历程。无论是安吴村规划引领的思想,还是雒仵村错位发展的路子和沙沟村培育产业的方向,无不清晰地勾勒了农业调整的脉络和轨迹。

思路决定出路。正如采访中安吴镇干部所说的“以科学带动农业,以农业带动旅游,以旅游带动产业,以产业带动经济”,就是一条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好思路。(B)⑩

新闻推荐

顾秀莲对咸阳市民企关工委工作作出批示关爱弱势群体 创新关工经验

本报讯(记者王高峰)记者从市民营企业家协会获悉,5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对咸阳市民营企业关心下一代工作作出批示,咸阳民企关工委工作做得好。在关爱弱势群体方面做...

泾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