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女勇闯致富路——记养猪能手姚长玲
本报记者 刘伟
又到了喂猪时间,姚长玲放下手头的工作,与猪场的工作人员一同走进了猪舍,饲料刚倒进食槽,猪便蜂拥着跑过来,围槽而食,看着一头头肥嘟嘟的仔猪撒着欢儿奔向食槽,姚长玲乐在脸上,甜在心里。从白手起家到现今拥有存栏3500头的养猪场,这位出生在普通家庭的农家女,历经十余年的奋力拼搏,终于在创业致富的道路上开花结果。
姚长玲出生在泾阳县三渠镇汉堤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结束校园的学习生活后,便回家干起了农活。然而,天生敢打敢拼的性子并没有让她就此满足,1995年初,姚长玲用家里的一点积蓄投资办了个养猪场,开始了自己创业的致富之路。起初,由于姚长玲养的猪全部是土杂品种,肉质不佳,加之饲料成本遂年看涨,而销售市场又不断下滑,同时防疫措施不到位,病害严重,使她多年的积蓄和几年来的努力付之东流。加之2003年一场席卷全国的非典,使得猪肉市场价一落千丈,仔猪的成活率只有20-30%,半年多时间养猪场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一次次的失败接踵而来,然而一连的打击并没有使姚长玲一蹶不振,反而更增加了这位农家女创业致富的决心。在失败和挫折面前,她决定直面挑战,痛定思痛,她清醒地认识到,要发展壮大养殖场,就必须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为此,姚长玲决心下茬立势学习科学养殖技术,不断提高能力和素质,她先后走访了省畜牧兽医总站的专家,查找失败原因,学到了发展养猪业必须猪舍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猪种养殖良种化的技术。根据学到的技术,结合实践经验,她重建猪舍,在圈内安装了鸭嘴式饮水器,让猪喝上了自来水,杜绝了传染源。建立了科学防疫程序,落实了品种优良化、饲料营养全面化、消毒定期化等基础措施,大大提高了仔猪的存活率,降低了养猪成本。多年的苦心经营,让姚长玲终于尝到了成功的甜头。在成绩面前,她更加谦虚谨慎,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她发现,要提高养猪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创办自己的经济实体和牢固的合作组织。为了让零散的养殖户连接大市场,她联合353户养殖户,于2005年10月注册成立了泾阳县长岭养猪专业合作社。然而合作社成立之后,工作陌生、经验不足、经费紧缺等许多问题迎面而来。为了尽快打开工作局面,姚长玲多方请教,终于探索确立了“立足社员,以科技改良为手段,以服务为宗旨,依靠示范,强化培训,普及成型养猪技术,努力提高养猪生产水平”的合作社工作思路。她充分吸纳社员的意见建议,积极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社员标准化、规模化养猪,保证了以合作社为核心的养猪业顺利健康发展。
2006年3月,她又注册资金100万元成立了泾阳县强飞畜牧业有限公司,为养殖户提供种猪,签合同统一进行销售,免费培训周边养殖户,积极传授养猪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引导农户标准化、规模化养猪,使当地养猪业迅速发展。
姚长玲常说:“一人富了不算富,只有大家都富了,才是我最大的心愿。”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她带头支持发展公益事业,为村上修路捐款2000元,为乡办中学、村办小学捐款2万多元,又投资2万元建成了村篮球场和图书室各一个,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对于勤奋和具有爱心的人,上帝总会带给他荣誉和奖赏。如今的姚长玲已从一位普通的农家女成为了拥有“巾帼英雄”、“双学双比”女能手、“十大养殖标兵”等诸多光环的杰出女性。然而,面对荣誉,姚长玲并没有小富即安,而是在创业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她说,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家致富。 (C)③
新闻推荐
村民河边放羊,发现受伤黄嘴白鹭,热心救助,将这个特殊的“客人”及时送往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本报讯(记者宋超)12月25日下午,泾阳县太平镇庙店村村民在泾河边放羊时,看见一只黄嘴巴、白翅膀的小鸟,躺在河...
泾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