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交流 为了更好服务于教育发展 ——《咸阳日报·教育周刊》采编泾阳行速写

咸阳日报 2010-09-22 00:29 大字

遵循规律,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他们的指导思想,这种思想已经贯穿在各个学校。本报记者 郭增群 摄于姚家巷中学(E)①

校园建设,教育质量两手抓,两手硬。本报记者 郭增群 摄于泾干镇中(E)①

用身边看得见的先进激励学生。 本报记者 郭增群 摄(E)①

校园里,石碑上,地方名人的事迹随时激励学生。 本报记者 郭增群 摄于泾阳王桥中学 (E)①

本报记者 景东旭

9月16日,策划已久的“《咸阳日报·教育周刊》县区行”活动终于迎着秋高气爽的季节出发了。此行的目的,一是加强交流互动,二是听取对报纸的意见,三是为了更好地配合各县的特点,让宣传更好服务于全市的教育发展。

当天上午,全体编采人员首先来到了以德育教育而享誉全国的泾阳县。在泾阳县教育局,该局党委副书记张钦玉在他并不宽敞却充满书香的办公室热情地迎接了大家,谈到泾阳教育时,他说,在重视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新班子明确了“遵循规律,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方针,就是要更加扎实地抓质量,抓管理。”局长苟俊涛说,泾阳的历史底蕴深厚,素有尊师重教传统,教育局长这个担子责任重大,我是学历史的,也干过教育,对教育虽有自己的思考,但现在先必须埋头苦干几年再说。

下午,教育周刊全体编采人员在张钦玉副书记的带领下,先后来到逸夫小学、先锋小学、姚家巷中学、泾干镇中学和王桥中学等5所学校。

到逸夫小学时正赶上学生到校时间,面前遇到小学生,他们都会主动上前敬礼、问好,在该校荣誉室,各种学生书画作品、小发明小制作与各种荣誉摆放在一起。张钦玉副书记说:“教育无极限,尽心最美好,学校的管理在校长,只有把学校管理做精、做细、做实,学校才能办好。”逸夫小学是省级示范小学,该校的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等都走在全县小学的前列。

先锋小学被人称为该县“农村学校排头兵”,教师节前夕,该校22位教师和先锋村一家一户的代表一起赴华西村学习参观,为此村上共花费200万元,尊师重教传统在此可见一斑。校园内干净整洁,刚刚剪过草的操场透着浓浓的青草香味,两个刚刚打扫完卫生的小男孩正在水龙头旁冲洗着拖把,一位走进校园的学生看见草坪里的纸屑,主动地捡了起来,扔进了垃圾桶。

在昔日关中著名的味泾书院旧址,一所充满生机的学校巍然屹立,这就是姚家巷中学。走入学校大门,两侧墙上分别镌刻着古今名篇《劝学》和《少年中国说》,一条充满绿色的读书文化长廊延伸在教学楼前,使校园充满了诗意和灵感,阅报栏内,自编的《姚家巷中学文明素质教育千字文》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虽说还没有到正式上课时间,但整个校园静悄悄的。

“一手抓质量,一手抓校建。”在泾干镇中学基建工地,大家见到了胡全利校长,该校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中考成绩一直在全县名列前茅,校园建设也有了全新的变化,新建了学生公寓、餐厅,正在进行硬化操场,不久的将来,泾干镇中学将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博爱博学,砺身砺志”,走进绿树掩映的王桥中学,仿佛走进了大氧吧,与绿树相映衬的,是地方特色明显的校园文化,这样的标语更是随处可见,“白菜心荟萃人文崇尚教化,郑国渠源远流长传承文明”,校园里,不仅竖立着地方名人的石碑,学校的知名老师也同样竖碑。优秀的学生墙上有照片,就连村里评出的好媳妇,也出现在学校的文化墙上……正是因为浓厚的文化气息和严格的管理,使该校吸引相邻礼泉县的学生前来就读,就连当地各村地名的来历,也在学校文化墙上可以看到。文化长廊上展示着《子不嫌母丑》等感恩故事,真是一草一木皆有生命。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润物无声式的教育。

深入学校,才能感知生动的例子,走进校园,方能把握教育的脉搏。这是此行大家最深的感受。(E)②

新闻推荐

泾阳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创先争优

本报讯(任小钊程晓战)今年以来,泾阳县在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四项活动,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党员为生产经营献计出力,为技术创新攻关克难...

泾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泾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