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 让语文教学更精彩 陕西省淳化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李亚红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疑问,就能主动向未知领域做新的探索。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是培养思维独立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在语文“六步”教学模式的尝试和研究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索,质疑问难,每节课都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提问题。实践证明,质疑答疑的训练,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也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预习质疑,主动求解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我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提出疑难问题,在课堂上互相讨论,互相交流,然后经过整理去易存难,把与中心有关的几个问题归纳如下:1.本课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做课题,而不用“诸葛亮借箭”或“草船受箭”做课题?2.诸葛亮为什么请鲁肃帮助借船并且不让周瑜知道?3.为什么诸葛亮敢说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4.为什么诸葛亮要在第三天的四更时候才去取箭?5.为什么诸葛亮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他和鲁肃“只管饮酒取乐”?6.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头掉过来?7.诸葛亮为什么吩咐军士齐喊:“谢谢曹丞相的箭”?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读、边思、边议,把上述问题的解答进行归类,从而看出诸葛亮知人心,通天文,晓地理,在草船借箭的过程中神机妙算,才智出众,不愧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学生准确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围绕课题,引疑解难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如《草船借箭》中的“借箭”一词,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利用“草船”借箭,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能出众。开讲时我启发学生围绕“借箭”提出问题。结果学生以“借箭”为线索提出:谁向谁借?为什么借?怎样借?结果怎样?这样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又如教《金色的鱼钩》时,我问学生:“从课题上看文章重点应写什么?读了课文后再看课题,你会想到或提出些什么问题?”学生经过思索后提出:1.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2.为什么在“鱼钩”前面加上“金色”一词?3.课文是怎样把老班长和鱼钩联系在一起?学生从事物的表象发现他的本质和核心,虽然初读课文,一时还不能解答这些问题,但已设下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三、重点词句,质疑讨论
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所以在阅读中我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长此以往,学生读书必疑,从而培养了他们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启迪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如学习《林海》一课,“亲切与舒服”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学生问:为什么这儿要写三次?它们有什么不同?《凡卡》中,学生读了凡卡写的信封“乡下,爷爷收”“康司坦丁·玛卡里奇”问:信封这样写,爷爷能收到信来接他回乡下吗?……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产生的疑问,对理解文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提出后,探究的兴趣高涨,积极思考讨论,很快就能更深入理解这些内容。
四、教后质疑,拓展思维。
学习完课文后,学生整合全篇课文内容,再联系实际又会产生新的疑问,学生此时质疑,是对课文内容的反思深化,于是,我鼓励学生学完课文后积极质疑。如教学《凡卡》后,学生问:凡卡最终结局会是什么?学生就能联系实际,认识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不同的生活,学了《一夜的工作》后,有学生问:周总理贵为一国总理,工作是那么劳苦、简朴,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大小官员工作不认真,还贪污受贿呢?此问更是拓展了学生思维。
总之,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机,是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开端,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途径,我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新闻推荐
本报讯(赵博记者宋超)日前,由淳化县教育、公安、市场监管、卫健、交警等多部门成立的联合督查组,对全县37所中小学校开展了校...
淳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淳化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