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古代成都街道西斜利于观赏四姑娘山杜甫最爱幺妹峰

华西都市报 2017-06-12 04:05 大字
古代成都街道西斜利于观赏四姑娘山 从温江城区远眺四姑娘山。田相和供图

从温江城区远眺,大雪塘的雪峰清晰可见。田相和供图

成都,是全球唯一能够看到7000米以上级雪山的城市。

6月5日,成都的上空染上金色阳光,蜀中之王贡嘎山惊喜露脸。

雪白连绵,鎏金壮美,让成都众多雪山迷骄傲不已。

1000多年前,居住在成都的杜甫,同样为雪山痴迷。

除了人尽皆知的“窗含西岭千秋雪”,杜甫还有不少诗歌专门写他各种时间段看到的雪山。

虽然没有长焦相机拍摄,但诗句中的身临其感,可以体会到杜甫当年眺望雪山的震撼与热爱。

杜甫为什么能高频次、低难度地眺望雪山?

“在成都遥望雪山”群中的学霸“大牛”赵华,尝试运用数、理、文、史多学科知识,阐释四姑娘山幺妹峰作为成都地标及对成都城建格局的影响。“成都建城的参照地标有可能是幺妹峰。在古代,看雪山同今天一样,家常便饭。”

雪山/景

西山白雪高

杜甫看到的或是幺妹峰

成都主城区看到雪山的情景并非偶然一过性出现,雨过天晴,漫天尘埃洗净之后,时有网友拍片报告,或见诸报端。拍雪山、赏雪山、亲近雪山,成都人有着独有的雪山情结。

在古代,这样的景象更是常见。诗圣杜甫在成都期间曾写下大量与雪山有关的诗句,例如草堂遣闷望见“西岭纡村北,南江绕舍东”,泛舟浣花溪上目睹“练练峰上雪,纤纤云表霓”,出城看见“远烟临井上,斜景雪峰西”,出郊极目“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为赏夕阳,杜甫选择“暮倚高楼对雪峰,僧来不语自鸣钟”,前往青城山路上,他不禁感叹“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

离开成都后,他还在回忆“雪岭界天白,锦城曛日黄”。当然,最为脍炙人口的当数“窗含西岭千秋雪”。

杜甫描写雪山的诗句中最爱出现西山、西岭、雪峰西,而他观赏雪山的地点集中在城西,时在草堂、时在浣花溪,有时上高楼,有时去郊外。而“西山”肯定是在成都西,主峰终年积雪,视角必须广泛。杜甫所看到的雪山,极有可能是四姑娘山幺妹峰,而不是大家熟知的西岭雪山,因为西岭雪山不是终年积雪。

比杜甫更早的年代,书圣王羲之也一直向往成都,希望登临蜀中雪山,可惜一生未至。《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曾书报扬州刺史殷浩说:“若蒙驱使关陇、巴蜀,皆所不辞。”

传世刻帖《十七帖》、《淳化阁帖》中更有王羲之多帖与蜀地有关,如《清晏帖》、《成都帖》、《谯周帖》、《汉时讲堂帖》、《严君平帖》、《邛竹杖帖》、《盐井帖》、《七十帖》、《游目帖》等,内容多是向在成都作益州刺史的朋友周抚询问蜀地人文地理,信中还提到他看过的很多介绍蜀地的典籍“殊为不备”。

《清晏帖》中,王羲之赞叹“且山川形势乃尔,何可以不游目”,《七十帖》、《游目帖》则共同提到一个地名“汶领”--“要欲一游目汶领……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王羲之得到周抚的回信后,又在《与谢安书》中转述“周益州书述蜀中山川,如岷山,夏含霜雪,校之所闻,昆仑之伯仲也。”

赵华解读,古代“岷”、“汶”通用,岷山亦即汶山。岷山北起甘肃东南岷县南部,南止四川盆地西部峨眉山,南北逶迤700多公里,有“千里岷山”之说,又岷峨并称,或偏指峨眉,或指青城与峨眉,将“岷”指青城,包含其背后面的山峰群。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学书考证认为,这一段岷山即为“中国古史神话中上帝及众神居住的天堂圣山(即神话中的昆仑山)”。西汉始置汶山郡,至东汉永平中,白狼、盘木、唐取等国归化,今小金、丹巴之地皆归汶山。

四姑娘山引汶地群山之领,成都平原之常所见,诗、书二圣同慕,其地位自当排在峨眉之前,“奇”而且“盛”,以至“不朽”。

雪山/城

古成都城区

街道斜斜指向四姑娘山

“杜甫写了那么多诗提到雪山,说明他经常能看到城市西面的雪山。我就有点好奇,成都城市的布局与雪山会不会有什么关联?会不会刻意将城市建造为随时可以看到雪山?”带着这个问题,赵华开始了研究。

驷马桥羊子山土台遗址、十二桥的“干栏”式房屋遗址、商业街船棺遗址和金沙遗址,证明古蜀人活动的中心就在成都。

2001年发现的金沙遗址,将成都的建城史从距今2300年提前到距今3000年左右,成都成为了3000年来没有迁移过城址,2500年没有更改过名字的大型城市,这样的城市在中国仅此一例。

成都旧城的城市街道格局独具特色,除皇城、武侯祠、永陵等象征皇权皇命的建筑采用坐北朝南正南北朝向布置以外,大部分非临河街道均采用斜向布局。根据数字地图测量,街道的斜向约为西偏北27°。(编者注:由于城市不断延展,建筑测量放样中的误差,各条街道并不是完全规则,只能说大致符合)

《华阳国志·蜀志》说,“开明氏自梦郭移,乃徙治成都”,于是“蜀以成都、广都、新都为三都,号名城”,成都都城具体位置仍见于《蜀王本纪》:“成都本赤里街”。“赤里街”即今之南大街,与文翁石室相近,斜南西向布局,成为秦汉时期成都主城街道布局的肇始。

有意思的是,在电子地图上,以成都中心城区发源地“赤里街”,即浆洗街一带为起点,测量四姑娘山幺妹峰的方位,是西偏北约26°。

“青羊宫、琴台路、大慈寺,这些成都人熟知的地名,虽历经兴废,其址却是斜向布局的旧基,与‘赤里街\’平行。”赵华解读,从近年天府广场、成都市体育中心唐宋遗址、商周时期金沙古蜀大社遗址可见,这种斜向格局为历代一直沿用,没有大的改动。

同样,从“汶领”之幺妹峰、龙眼峰、鱼嘴峰(无官方命名)等山峰引直线参考线,这种斜向的街道与参考线正好吻合。

此前提到的杜甫诗句中,至少《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野望》、《绝句》四首诗是明显采用了西偏北与东偏南相对仗的方位体系,杜甫在成都的其他诗句如“万里桥西一草堂”、“万里桥西宅”也可见到这种偏斜的坐标系。

再把目光转向新都旧城区。其位置靠北,其主要街道倾斜角度明显小于成都市区街道方位西偏北约16°,连接参考线,则其所有主要街道皆指向四姑娘山幺妹峰。

与新都、成都略有不同的是,华阳偏南更多,整个鱼嘴峰山岭完全避开了映秀盘龙山的遮挡,扇面更宽,极为壮观,成为华阳旧城区街道的指向。

成都城斜向的布局,与四姑娘山方位的大致相同,意味着在天气晴朗的时候,人们肉眼看雪山的机会很大。那么,这是有意而为之,还是单纯是巧合呢?

关于成都斜向方位系统,也有认为基于龙门山、龙泉山地脉中轴的说法,因地制宜也并非没有道理,当然也有可能先有路,后有城镇的,各种形式都有可能。但成都主城区、华阳、新都等各自独立而互有差别地指向幺妹峰及临近山峰的建筑布局,暂时还很难说是偶然。

“我觉得,这应该与传说中古蜀人的祖先来自于西北的岷山之中有关。至今羌族还保存了‘白石崇拜\’的说法”。赵华大胆猜测,古代蜀地先民建城所参考的天然地标,正是书圣王羲之所向往的汶地之领。

雪山/情

遥望雪山

或是古蜀先民寄托乡愁

去年4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宣布,距今4600年—4500年的大邑高山古城遗址,是早于三星堆甚至宝墩的成都平原最早古城。

而它的年代,也勾勒出一部分古蜀先民的迁移轨迹,他们最初在成都平原周边的山地建立聚落,直到解决了水患以后,才从周边的高山地带迁移到平原腹心,从而创造出灿烂的三星堆、金沙文化。

古蜀先民从哪里来?为什么要迁徙到成都平原?考古学界有观点认为,古蜀先民确与鳖灵治水、大禹治水传说中一样,一直在与水患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从既有的考古发掘中,专家推断,早在5000年以前,全球曾有一次灾难性的气候变化,极可能造成了洪水的肆虐。迫不得已,古蜀先民才从丰饶的河谷,搬到相对贫瘠的高山。

梳理最近几十年的史前考古,成都平原竟没有发现一处超过距今5000年的遗存。已经去世的考古学家俞伟超曾说:“这极可能说明,当时成都平原因为动辄洪水泛滥,原本就不适合生存,直到治水渐有效果,才从岷山河谷搬到平原。”从岷山河谷而来古氐羌族系被认为是古蜀王国的主要组成。

“羌人长年与冰雪为伍,生存环境为‘白色世界\’,因而由食雪尚雪而逐步形成以白为善美,以黑为丑恶的尚白观念。”赵华说,迁徙途中,羌族人受到土著居民戈基人的袭击,羌族长篇叙事史诗《木姐珠与斗安珠》称,古羌人在向岷江流域迁徙途中遇魔兵追杀,经殊死搏斗仍难以取胜,危急关头,木姐珠运用神力搬来三座大雪山阻挡了魔兵,才使羌人转危为安,羌人由此对雪山更加崇敬。

羌族信仰的神灵很多,均以白石为象征,这就是“白石崇拜”,白石同时也包含了雪山崇拜。王康、李鉴踪、汪清玉在《神秘的白石崇拜》中认为“在古羌人的观念中,雪山似乎就是一块巨大的白石”,所以羌人崇拜它,形成了雪山崇拜。

羌人从岷江上游进入成都平原,开创了古蜀国,面向西北方向且千秋积雪的白石神山,就只能是四姑娘山了。离开了故土,但对圣洁雪山的崇拜贯穿在古蜀王国的血液中。

在新的繁衍地,时时眺望到雪山,也许是当时古蜀人寄托“乡愁”的方式。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赖芳杰实习生熊紫琪 绘图李潇雪

新闻推荐

陈俊锋在淳化调研公安工作时强调 夯实基层基础深化“四反十打”为全市追赶超越保驾护航

本报讯(记者郑苗裔)6月1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俊锋到淳化县调研公安工作。市政协副主席、市公安局局长陈万峰一同调研。陈俊锋一行先后深入淳化县公安局石桥派出所、交警大队、110指挥中心、公...

淳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淳化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