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城乡教育的公平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从县域教师到基层支教想到的 赵博 兰永德

咸阳日报 2014-12-17 23:11 大字

最近贵专栏就县域教师对口支援农村教育的话题,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不禁想到了前不久和同事的一次聊天。闲聊中谈起子女的教育问题。他说:“女儿马上就要上初中了,这可把他俩口子给难住了,左右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我说:“这有什么好为难的?难道你们有什么隐情?”他说:“我们准备把孩子送到咸阳读初中,但迟迟不能下决心,所以很烦!”我说:“为什么要送孩子去咸阳呢?孩子还那么小,你们忍心让孩子一个人待在那里。你们两人都在咱县上上班,孩子的衣食住行,谁来照顾?”只见他无奈地摇摇头说:“没办法!咱们都是搞教育的,咱县的教育质量怎么能和咸阳比呢?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啊!”于是我默默点头。

回想起来我教书已七年,身边的同事不知换了多少,今年他走了,明年她又来了,真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被调走的老师多半是学校各个学科的骨干老师、名师。对于同事的进步,我本应该祝贺,毕竟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嘛,但聪明的人不难从中发现问题:学校花了好几年时间甚至更长时间辛苦培养起来的骨干教师、名师就这样流失了。这对学生、对学校来说该是多大的损失啊!当然损失最大的还是学生。相信这种情况在其他各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再加上在教育行业里面有“教而优则政”的规则,这使得一些优秀教师慢慢地又脱离了教学一线。我大致地总结了一下这些骨干教师、名师的去向:从农村到县城,从县城到城市。这样县城的师资明显高于农村,城市的师资自然高于县城。这样就导致城乡师资严重不均衡,而这种差距仍在不断地拉大。时至今日教师“进城热”推动了学生“择校热”,近几年这种“热”不但没有降温,反而越来越“热”。我想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一日不消除,此“热”将不会消退,而造成这种差距存在的原因是复杂的又是显而易见的。

我认为教师“进城热”是学生“择校热”的诱因,它直接推动了学生的“择校热”。孩子在农村没有好的教师执教,所以家长只能把目光投向离家偏远的县城或城市寻求优质的教育环境,这只是表面的现象,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城市教育的投入,再加上教师“进城热”的推波助澜,这样使得农村孩子无“师”可教,无“学”可上。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和城市孩子相比,农村孩子享受的教育资源一样吗?难怪一些家庭经济稍好的家长不惜一切代价要送孩子上县城或城市读书。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不比城市的家长少呀,试想哪位家长不想给孩子一个好的前程,一个好的未来。但事物往往是一分为二的,学生涌进了城市,又给城市学校带来了新的问题,使得一些学校出现了“超级大班”、“天价班”。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进名校上重点班,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办法,请客、吃饭、送礼竞相上演。

学生“择校热”使城市教育面临新的难题,同时对农村义务教育又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着生源日益下降,学生素质远不如前,陷入了优生少,差生多的困难局面。面对这样的学情教情,怎么与人竞争?只能是好者愈好,差者愈差。

对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早已发现了这一问题,于是采取了很多相应的措施来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譬如说咱们今天讨论的县域教师对口支教问题,但是我不禁要问像这样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就能改变农村教育的现状吗?就能消除城乡之间教育的差距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样看来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的脚步似乎有些缓慢,农村学校的教育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家长和孩子的需求,所以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尽快有效地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及如何制订更加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来遏制规范这一现象就显得十分迫切了。

我们常说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我想它更关系着无数家庭,牵动着无数个家长的心。一个好的教育可以成就一个孩子,反之亦然。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教育需要公平、平等,特别是对农村的孩子,让孩子们能够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优质教育,是每一位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心愿。(淳化县秦庄中学)(E)①

新闻推荐

淳化将红色文化融入干部培训

本报讯(通讯员王勇余娟丽)把红色传统文化融进干部培训课程中去,这是淳化县干部培训的一大特色,为了不让干部培训走过场,去年以来,该县组织干部培训30期,邀请革命老前辈11人次,受益干部群众4500人次。近...

淳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淳化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