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二月会

咸阳日报 2020-12-30 07:55 大字

李胜灵

我国传统节日大都是中国农耕文化的衍生物。长武是我国农耕文化起源地之一,这里的人们历来很重视年节。元宵节过后的大日子是农历二月初二,简称“二月二”。在长武人的传统认知中,过了“二月二”,年才算正式过完。长武人把“二月二”称为“龙抬头”或“青龙节”。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因此有“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的民谚。

长武地处渭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交接地,常年干旱少雨,地表水资源短缺,而人们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又离不开水,病虫害也是庄稼的一大患,因此,传统农业时期,靠天吃饭的老百姓求雨和消灭虫患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当中,所以又有“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说法。

长武二月二的传统习俗颇多,各家都会在二月二吃爆玉米花、炒豆。“二月二”前后始于长武药王庙庙会,后来逐渐演变成颇为隆重的物资交流会的“二月会”。

“二月会”期间,天天都有从省城受邀前来的秦腔剧团上演大戏。人们扶老携幼,乘坐各种交通工具,汇聚长武县城。有做买卖的,有看戏的,有来走亲戚的,更多的是游乐、看热闹的。那时人们的娱乐活动很少,物资交流会包罗万象,给人们沉闷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每年农历二月,前来长武赶“二月会”的人,以长武周边的宝鸡麟游,甘肃平凉、庆阳地区群众居多。“二月会”持续半个多月甚至更久,家在县城的人们都会相邀乡下的亲戚来家里小住“跟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长武“二月会”的主会场设在县城南街的老体育场,老体育场是当时县城面积最大的一处集体活动场所,有一个大戏台。会上除了每天两场秦腔大戏外,最吸引人的要数马戏团和杂技团。马戏团撑起大帐篷,用布把场地围得严严实实,给人一种神秘感,吸引着一些好奇、顽皮的孩子趴在地上,偷偷掀开围布的底边往里看,还没看到什么,就被马戏团看场人的一声呵斥吓得落荒而逃。看场人的呵斥雷声大雨点小,不一会儿,孩子们又转回来,伺机再掀起围布偷看——其实这也是马戏团人们所希望的。

看看四周围观的人渐多,看场人将围布掀起,这时候有两匹马奔出,在场内跑圈,演员在马背上做着各种精彩动作,这叫“跑马”,也叫“碾场子”,是马戏团招揽生意的方式。跑马也就两三分钟的时间,很快围布又被严严实实地围起来。人们便涌向买票处,急着进场一睹马戏的精彩。

杂技演出每场约半个小时,有杂耍、蹬缸、车技、走钢丝等节目。即便以现在的眼光看,当时的杂技表演也堪称精彩。表演快结束时,有一人或两人爬到老杆顶部吊杆上,做倒挂、飞旋等惊险动作,在观众的惊叹和掌声中,一场表演宣告结束。迅速清场后,几乎不停歇,下一场演出又开始了。会上除了马戏、杂技表演,还有蛇展、套圈、飞镖,碰碰车、充气床、过山车、旋转木马等娱乐项目。

二月会也是物资交流大会。届时从长武县老体育场至西门十字短短几百米长的街道,几乎被各类小摊点占满,百货针织、鞋帽服装、床上用品、儿童玩具、工艺制品、铁器农具、犁锄斧镰、叉把扫帚、竹编柳编、花卉苗木等等应有尽有,各种商品都有固定的交易点,不用专门去划分,约定俗成。各种口味的美食、小吃倍受欢迎,生意火爆。那时的儿童玩具,几乎都是手工制作,既精巧又稀罕,是今天那些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玩具所无法媲美的。

我对木偶、皮影的认识也始于“二月会”。长武人管木偶叫“泥头人子”,观看时间不受昼夜限制。皮影,长武人叫“灯影子”,只有晚上才能看。一到傍晚,艺人们早早就支起了架子,准备好行头,台前便围满了老老少少的观众。夜幕降临,皮影艺人支起影窗,架起电灯,一个个皮影人物便随着艺人们的吟唱在影窗上鲜活起来。

回忆儿时的长武“二月会”,满满都是民俗文化和今天许多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的影子和元素。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娱乐形式的多样化,今天的长武“二月会”的规模和影响远逊往昔。(B)(13)

新闻推荐

陕西省“清点”16万余家企业 摸清各类污染源数

本报讯(记者高乐)12月21日,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获悉,陕西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于2017年7月启动。3年来,陕西省清查了16万...

长武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长武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