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国:49年垦荒植绿守护青山

咸阳日报 2020-10-12 07:48 大字

本报记者 马沅聪

69岁的高建国是长武县红星国有生态林场退休职工。他49年坚守在林业工作一线,垦荒植绿,守护青山,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退休后仍初心不改,依然坚守在护山守林的第一线。用执着努力守护万亩青山,用勤恳务实谱写了一首“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壮丽诗篇!

扎根深山 三年植树两万株

1971年1月,20岁的高建国被分配到长武县红星国有生态林场参加工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红星国有生态林场,山荒草低,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几近崩溃。来到林场,高建国被分配到芦子沟管理点任生产组长,带领两名工友负责1200亩荒地的植树造林任务。芦子沟管理点沟深坡陡,植树造林难度大。每天7时,他起床干活,9时左右回到护林点的窑洞里,煮一点干活时顺带挖的野菜、热两个高粱馒头,吃完早饭,再次来到林场,顶着太阳一干就是四五个小时。这样清苦劳累的日子,一般人三两个月就受不了,可他在芦子沟一干就是三年。

这三年里,春秋两季植树造林,冬夏两季抚育修剪、挖沟建带、清除杂草,每月工作26天,每天工作八九个小时,上班第一年,高建国一个人就植树近七千株,三年栽植刺槐两万株。长期高强度的劳作、低营养的餐食,迅速耗干了这个年轻小伙身体内的能量,由于身体虚弱,从芦子沟出来后,他被安排负责劳动量较小的牲畜养殖工作,一年“休养”后,留下自己养的5头牛、20头猪、5匹马、50只兔,他又进了沟。就这样苦干几年、“休养”一年,循环往复。

从1971年参加工作到1989年的19年里,高建国在芦子沟、桐树塬、董兴、宇家山、杜家嘴、袁家河、白家湾7个管理点工作,人工挖坑10多万个,修筑林带、护林沟3万米,栽植刺槐10多万株、油松6000多株、侧柏6000多株。如今,他栽植的10多万株刺槐松柏已遍布林区的沟沟坎坎,长成了参天大树,这一切,渗透着建林人高建国近二十年的汗水心血,饱含着他不怕苦、不怕累、不埋怨、不懈怠的艰辛奋斗。

守护苗木 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上世纪九十年代,长武开始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社会化、公益化造林如火如荼,原来的造林工人也转变到技术指导、质量管理、日常抚育和“防火防偷采防破坏”上,高建国就是这批转型工人之一。

造林的关键是造好林、提高成活率。高建国担任造林现场指导,他对挖坑、栽树的工人严格要求,确保每一棵苗子栽下去都能成活。他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对待每一棵苗木,让它健康茁壮成长。

造林不易,守林更难。1995年,林场旁边村子的赵某仗着自己地形熟悉,趁着夜色一个人偷偷溜进林场盗伐林木,被正在巡山的高建国逮个正着。赵某当场塞给高建国200块钱,说:“这件事你知我知,你就当没有看见,放我一次”。高建国当场拒绝了赵某,将其带回场部,交由派出所依法处置。面对赵某的威胁,高建国义正严辞地说,“你伐一棵树,他偷一棵树,要是没人管,那国家这几十年辛辛苦苦的努力就白费了!”

1976年清明节,正在董兴管护点巡山的高建国,发现五六里外的山脚下正冒着浓烟,他立即组织三名同事和十多名干部群众迎战火魔,历经2个小时的持续作战,终于扑灭了大火,将着火面积控制在了15亩内,将经济损失降到了最低。

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造林成果,高建国利用工作闲余时间,奔走在林场周边的村组,积极向群众宣传消防知识、禁牧政策、盗采禁令和防护林场的重要意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得到了周边群众的认可。

退而不休 继续“战斗”在护林一线

林场的工作性质、管理制度要求工人们必须驻地工作,24小时不能离开工作岗位,一个月只能在家里待两三天,照顾老人孩子的重担全落在妻子的身上。妻子曾经发牢骚:“一天到晚不顾家,也不知道你忙了个啥?”高建国耐心向妻子解释:“等我退休了,这片林场变成森林了,我就回来,咱们一起种地、看孙子。”

就这样,20岁参加工作、60岁退休的高建国,始终坚守在植树造林护林的第一线。他的足迹踏遍了林场的角角落落,从开始栽植树苗,到管理树苗,再到现在的林场管护,吃过的苦、流过的汗,都变成了这片人们向往的绿色家园。

退休后,高建国本可以回家安享天伦之乐,但他积极响应林场号召,毅然回到林场管护岗位,继续“战斗”在护山守林的第一线。高建国舍小家、顾大家,将自己的大半生奉献给了造林事业,用执着坚守和无私奉献,筑起了生态保护的绿色长城。(B)⑦

新闻推荐

长武精准施策充实镇(街道)干部队伍

本报讯(赵俊峰董博韩笑)近年来,长武县不断在公务员招录工作上想办法,下功夫,因地施策,设置岗位,持续为镇(街道)招录公务员,充实镇(街...

长武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长武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