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西北甘于奉献的育种人 记小麦育种专家梁增基

咸阳日报 2019-05-15 11:12 大字

本报记者 袁森

他远离家乡,扎根西北,甘于奉献,白手起家,为西北地区群众的吃饭问题而奔波;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锲而不舍,持续为提高小麦品种而不懈努力。他就是小麦育种专家梁增基。

梁增基,1933年12月出生于广东省高州县。1961年,梁增基从西北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长武县农技中心工作。那时候,长武县的小麦亩产量才仅仅61.1公斤,且常发小麦锈病。

1964年,收的锈病麦千粒重只有4.7-12.8克,几乎全是麦皮;而且那年多雨,麦垛在场里,发霉变成了黑色,吃起来黏、苦、酸、涩,实在难以下咽。

面对这种局面,梁增基心里难过极了,同时也迸发出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从调查研究入手,一边总结提高当地传统农业技术,一边多方联系,进行引种试验。

但是,当他引进的“华北187”因抗冻力强正拟推广时,1964年的小麦锈病,使“华北187”连麦秆都成了一把灰,这使他难过万分。他下定决心——要在业内人谈“锈”色变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长武这片黄土地上开展小麦育种和小麦技术改造。

没有试验田,他就找熟人在县农场借来二亩地作为试验田;没有工作室,他就把自己的住房当作工作室;没有经费,他就把自己那点微薄的工资作为经费。亲自播种,亲自作务,亲自收获,一有时间就泡在那二亩试验田里。很快,他房间里的桌子上、地上甚至屋梁上都摆满了种子。

真正动手之后,梁增基才更感困难。高原育种工作要搞起来,就必须真正从零做起。梁增基一切从当地实际出发,凭着一股顽强的“钉子”精神去摸索去创造。他从大量引种遭受失败的挫折中,从各类品种特性对各种灾害的反应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为了兼顾育种、栽培和技术推广,他坚持育种“少而精”,掌握生产对品种各种特性和性状的要求及其遗传变异规律。在育种工作中,他自始至终都坚持一切亲自动手,从选材杂交、观察到收获、脱粒……工作期间,为了节省时间,他经常吃着开水泡馍,晚上一干就是大半夜。

(下转A2版)

新闻推荐

长武法检“两院” 学法守法护航青少年成长

本报讯(记者冯旋)为全面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共建平安法治校园。近日,长武县法院、检察院相关人士走进县职业教育中...

长武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长武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