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情到深处文自成 ——记我国著名旱地小麦育种专家梁增基

咸阳日报 2014-08-12 00:09 大字

科技日报记者 史俊斌 实习生 蒋冲亚

在陕西乃至我国整个育种界,小麦育种专家梁增基的名字,那是响当当,没的说!在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周边地区,更有“要打粮,找老梁”式家喻户晓的口头禅。

梁增基,生于1933年,广东高州人,1961年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长武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从此便扎根于此。如今,当年风华正茂的27岁小伙子已发霜染鬓,进入耄耋之年,但他却仍然退而不休,继续从事着自己钟爱一生的小麦制种事业。

今年6月,陕西省咸阳市科技局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市科技系统内全面学习梁增基同志先进事迹。7月7日,中共长武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学习梁增基同志先进事迹并授予其“科技创新标兵”荣誉称号,同时奖励其“科技创新特别贡献奖”10万元人民币,而老梁却当场决定把钱捐给了长武县的留守儿童们。

创新不止 文著黄土

在农业专家眼里,老梁总是在创造奇迹——他改变了渭北旱原传统的种植模式,解决了旱地小麦的锈、冻、倒、旱、筋五大难题;他育成的“7125”、“702”、“秦麦四号”、“长武134”、“长旱58”、“长武131”、“长航一号”达到三个国审、四个省审;他培育的小麦品种推广后占到全国旱区9000万亩的25%以上,增产25亿公斤以上,增加经济效益40亿元以上……

1961年,梁增基刚刚从西农毕业,响应中央“到农村去”的号召,孑身一人来到陕甘两省交界的国家级贫困县——长武报到上班。南粤籍的大学生进了北方偏僻小县的农技站,成为长武县全境鲜有的知识分子。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渭北地区,冻、旱、涝、锈、倒、黄矮病等常发生,正是多灾困苦的岁月,长武十年平均小麦亩产才61.1公斤。梁增基用一年时间跑遍了长武的山山水水,发现“种子问题”是主要症结。他一边从调查研究入手,总结提高当地传统农业技术,一边到处发信,进行引种试验。但是,直到1973年,渭北洛川的群众还在高呼古老低产的品种“红秃麦万岁”,就因为引进的品种过不了“冻害”、“锈病”、“黄矮病”和“对干旱肥力不适应”四道难关,梁增基也碰了一连串钉子。当时他引进的“华北187”等品种正拟推广时,却遭遇了1964年流行的锈病,连麦秆都成了一把灰,他差点掉出了眼泪。“没办法,只能自己育种。”梁增基说。

育种如育人,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他写信去函给全国各地科研单位要种子、要数据,整地划区,拉行开沟,100多个品种各式各样地撒在了他的试验田里,从下种、锄草、施肥、防虫、立标、建档,梁增基一刻也不停歇;(下转A2版)

新闻推荐

长武县持续改善城乡环境

本报讯(文晨红)今年以来,长武县在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中,以“联村帮户接地气、惠农务实树清风”活动为载体,从制度建设、组织实施、经费保障、检查考评、整改督办、宣传发动等方面出实招打实...

长武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长武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