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流壶”中乾坤大

陕西工人报 2019-10-22 06:34 大字

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

倒流壶剖面图

在陕西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着1400年历史的耀州窑算得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烧制的“青釉剔花倒装壶”(也称“倒流壶”)是耀瓷的代表。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是国家一级文物,镇馆之宝之一。此壶高18.3cm,腹径14.3cm,腹深12cm,底径7.5cm,通体施以橄榄青色釉,釉下刻有装饰效果强烈的刻花图案。伏凤式提梁,以花蒂象征壶盖。盖、壶衔接处堆塑哺乳母子狮,母狮张口为流(出水的壶嘴),母子狮的神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球形壶腹刻饰缠枝牡丹。底部中心有梅花形注水孔,它集“三王”(鸟之王凤凰、兽之王狮子、花之王牡丹)的灵气、霸气、美艳于一身,“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实乃耀州窑瓷器出类拔萃的珍品。

1968年,陕西省彬县城关镇的一个农民无意中挖出一个瓷壶。1982年,他的亲戚高立勋回乡探亲时,见到了这件古色古香,刻有精美花纹的瓷壶,觉得它大有来历,就送到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后来经过专家鉴定,当时确认这是北宋时期的成品,并根据壶身所绘的罕见的凤凰纹饰,认定它是一件贡品。至今这件刻花青瓷倒流壶是发现的唯一一件耀州青瓷绝品。至于它怎么会流落民间,埋藏地下,时至今日,还是个未解之谜,无人知晓其中的玄机。

当时,专家们认定此壶为国宝级文物,却一度为其如何灌装酒或茶水而迷惑。

这个精美的器物,如果是一个壶,无论是用来盛水还是用来盛酒,总应该有一个入口。可此壶虽然有“盖”,但壶盖与壶身为一体,根本无法打开。

在壶的底座有一个除壶嘴外唯一能进入壶内部的通道。于是专家试着将水顺着梅花孔注入壶内,这时水并没有从壶嘴流出来。令专家没有想到的是:将壶身正过来以后,水也并没有从壶底的梅花孔流出来,如果此时将壶身轻轻倾斜,水反而能从壶嘴正常的流出。

这是一只什么壶?在这只神秘的壶中到底藏有什么样“暗道机关”呢?

为了解开此壶的秘密,专家们对此壶进行了X光“透视”。于是,他们领略了古人的智慧,感知了先人的伟大。

通过此壶的剖面图,专家看到壶里面有两个导管,以此可以判断出,此壶实际上是一只倒流壶。倒流壶是一种可以把液体从壶底注入,并从壶嘴正常倒出的壶,是根据物理学中的“连通器液面等高”的原理做成的。这个原理是:连通器中只有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因此,此壶之所以没有可以掀开的壶盖,却在壶底留有一个神秘梅花形孔洞的谜就迎刃而解了。可是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古人又是用什么方法制作出倒流壶的呢?经过专家们的研究和现场示范,原来倒流壶在制作过程中也是要“倒”着制作。需要先用陶泥拉出壶形,再将准备好的导管放进壶胎内部,然后再将成型壶口封上,进炉烧制。由于倒流壶没有可掀开的盖,因此比起生活中我们常用的壶,密封得更严实,灰尘不落入壶内,也就更卫生。好多外国人在参观了倒流壶后钦佩地说:“一千多年前,你们老祖先就知道密封和讲卫生,真了不起。”

其实,倒流壶的“玄机”并不完全在这里,它的出现,展示了古人在陶瓷作品的设计、制造、烧制等各个环节上具有的先进工艺和高超水平。

耀州窑创烧于隋唐,北宋时期达到鼎盛,明清后走向没落。上世纪70年代,为了响应国家恢复全国各大名窑生产的指示,耀州刻花青瓷才逐步开始恢复生产。□雷焕

新闻推荐

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彬州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侧记

记者郭朝霞通讯员胡海亮任颖赛“‘五必访’活动就是以登门拜访的形式,在市、镇、村三级干部中挑选群众工作能力强、信任...

彬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彬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